人生換線|十月中的省思
看到上一篇免費學習資源的分享,大概也能理解最近與之後更新頻率可能會減少的原因——實在是學不完、讀不完啊!整理筆記時常會再重看一次內容,若是像拉岡、齊澤克或海德格這類艱澀的課程,有時也會覺得一知半解。雖然做筆記能加深印象,但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我反而想重新回到文本本身來整理,畢竟課程只是幫助理解文本的媒介,而最終若要背下來的,還是以文本、書本為主。
時間匆匆來到十月中,未來的職涯方向我仍未想清楚。參加的團體成員多與諮商研究所及哲學研究所相關,這也讓我思考自己是否要讀研究所。哲學大概不考慮,除非有錢有閒;至於諮商研究所,投入成本高,至少三年起步,而就業環境與薪資未必理想也需考量。
回過頭想,我究竟為什麼這麼喜歡「諮商」呢?大學時期對我影響很深的,是與NLP相關的《奸的好人》系列。之後短暫接觸行銷工作,讀到了《影響力》,前三年整理的許多閱讀心得也與談判、說服相關。另一條線則圍繞在意義與苦難,例如佛法、斯多葛主義、存在主義等。或許這兩條線的交集,走向了諮商。
至於我是否想「助人」?其實也還好。多半是別人來問我,我則提供一些相應的觀點或想法,作為他們的「浮木」。雖然我自己清楚,這浮木未必經得起細究,畢竟我的立場偏向後現代:批判形上學、取消主體性,相信一切皆是建構的、有點虛無的、抓不住的。我不會刻意引導來談者踏入這「虛無之地」,但若他們不小心闖入,我倒會會心一笑。
總之,我喜歡歐陸哲學,也喜歡諮商。過去諮商心理師曾說,許多優秀的心理師,其實是「三折肱而成良醫」。這段時間參加了不少工作坊,聽了許多帶領者的自我揭露,也發現許多心理師的風格,往往來自生命中的功課與創傷。對我而言,也許我的資源,是那份對生命意義匱乏的探尋。我是否想利用這份資源?還是這段快樂時光結束後,再次回到渾渾噩噩、符合普世價值觀的人生軌道?或許,也有其他不同的可能?
2025.10.15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