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緩焦慮:誰能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通過「眼光」這一關,成為更好的自己

幸福說書人雞蛋哥
·
·
IPFS
·

諮商師教你擺脫焦慮,學會肯定自己。

作者朴世光心理師是台韓混血,

在台灣生長,

小時曾讀韓僑學校,

她回憶當年讀書時,

帶去蒸飯的便當,

被同學嫌棄很奇怪,

因同學都是用不能蒸的塑膠盒裝便當,

帶精美涼拌小菜,

只有她獨享蒸飯箱。

有些同學會嘲笑她便當發出的味道,

使得她有段時間很怕同學看她的便當,

直到她意識到那是父母的用心,

才轉念不再害怕別人看她便當,

甚至同學會想和她交換菜色。

作者的經歷讓我想起我從小食素,

我的便當也總是跟別人不一樣,

一開始對於同學對我的便當的好奇眼神或詢問,

我也會感到不自在。

不過我後來就習慣別人的眼光,

也不會再擔心別人的耳語。

(一件事被講了快十二年,你總會習慣的;如果你對「習慣化」感到興趣,可參考時報出版《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世光心理師出生在80年代,

當時台灣外國人較少,

她的姓氏讓大家注意到她,

面對周遭人的疑問,使她培養出敏銳觀察力。

後來能夠同理對方的不理解,

還能生出幽默感看待彼此的對話。

製造了與人連結的機會。

長大後,當她從事諮商工作,

發現很多面談者,都有類似的問題,

就是容易被別人的眼光給困住。

世光心理師陪許多人跨越了低谷,

因此決定出書分享,

使更多人能夠學會不再因他人異樣眼光而焦慮。

不過也不是要你不在意別人眼光,

作者提醒:「在意別人眼光是一種有意識的社交智慧,

是為了能促進關係良好的連結。」

另外,據說作者是台灣唯一的韓裔諮商師。

世光心理師也曾因在意別人苛責的眼光而感到難過,

她從原生家庭的情緒根源來尋找解決方法,

現在活得比較愜意一點。

她認為會過分在意別人眼光的底層原因,

與我們在成長時期焦慮的經驗有關。

如果要解決「在意」帶給你的負面情緒,

認識你自己的原生家庭會是真正解決內心情緒糾結的方法。

這邊插個題外話,在Threads看到有人分享:「不是每種情緒都要馬上解決,有些只是需要被理解。」希望能幫助到你。

書中第38頁有個「在意小測驗」,讀者可以測試自己在意他人眼光的程度,

一旦你過度在意別人眼光,

會時常懷疑自己的能力,

變得沒有自信。

在意周遭人的眼光帶來很多困擾與痛苦,

作者分享她諮詢的個案的故事,

提供讀者克服負面情緒的糾纏,

學會照顧自己。

如果你的焦慮是來自於想要維持完美的形象,

讓你疲憊不堪,

書中有一章節是教你跳脫「完美形象」的桎梏。

A.先覺察到理想情境的出現

B.控制自己,不要延伸各種美好幻想的念頭

(應對方法:讓自己忙起來,別胡思亂想)

C.設定可以實踐的小目標,動手去做

D.當你覺察到理想形象在大腦出現,不要理它或忽略這念頭

E.用正向眼光去看待累積的小成果

F.請讚美自己,花幾秒鐘感受自己戰勝了理想形象

G.和信任的朋友分享你的成長與你心裡的喜悅

(時報出版的《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裡面也有教如何用正念來打破自責與愧疚的壞循環,可一併參考,減低你的焦慮)

你可以從書中提到的五種典型的家庭類型,

去溯源自己成長的環境組成,

解析自己的家庭類型,

採用作者建議的情緒行動策略,

擺脫情緒困擾。

一、高壓威脅自主的家庭

二、高焦慮(負向思考、叼唸、焦急)的家庭

三、沒有陪伴的家庭

四、悲情的家庭

五、轉換主要照顧者的家庭

世光心理師書中還提供21天擺脫自卑情結的步驟:

1.破除「我不好」的思維

2.接納真正的自己

3.與自卑感多相處一會

自卑的人,只要有個開始,就已經成功了。

請再相信自己一次,

一點一點前進,

就能看到成果。

再來自卑的人要學習建立真實的自尊。

4.不餵養負面情緒

5.設定實際的小目標

6.一需要幫助,就開口請人幫忙

7.斷捨離不良的關係

8.完成目標後請大肆表揚自己一番,並與你信任的朋友分享喜悅

我覺得書中介紹的「用呼吸降低焦慮」的「四七八呼吸法」也很有幫助:

吸氣時內心數四秒,閉氣七秒,讓氧氣徹底進入血液,然後呼氣八秒,讓肺部排出二氧化碳。

可以有效降低交感神經興奮的程度,放鬆身心。

相信當你能開始覺察,並做出改變,

等你能跨越「眼光」這一關帶來的考驗,你會更有自信,

人生能活得更自在。

💡要停止比較,很重要的就是發掘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並且勇敢地跨出舒適圈,往適合自己的領域邁進,找到對自己的認同。

💡出現了就接納它的存在,不要用盡力氣想消滅它。

💡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框架,活出心安理得的自己,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 當我們放鬆專心去做眼前的事、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時,就能翻轉人生。

💡 如果你想和伴侶自在地相處,就需要認識和化解在與原生家庭關係互動時帶來的情緒障礙。

💡人與人之間沒有可比性,他人有自己人生的風景,不需要你的評斷。

#誰能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通過「眼光」這一關,成為更好的自己

#朴世光

#遠流出版

#正向

#內耗

#自責

#原生家庭

#人際關係

#自卑

#情緒

#潛意識

#負面

#焦慮

#健康

#鼓勵

#陪伴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