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8 抗焦慮藥和法式吐司的週六
我們總是習慣看著別人的成就和所有的報酬,卻很少去想像背後的努力和辛苦。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功故事背後,往往有著我們這種一般人無法想像的代價。

怎麼一台手機還能成為我焦慮的來源
心理學家說人害怕被群體拋下,社會學家說品味會製造階層。手機承諾效率、承諾體面、承諾被世界接納,可你把這個設備握在手裡,它真的能填補人心裡的那份不安嗎。我們的焦慮從來不會消失,一年又一年,首飾、珠寶、奢侈品,只是換了理由。

Day 43 休假中的工作焦慮
工作和生活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我以為自己可以處理好一切,但往往最先受傷的是那些最親近的人。

Day 39 休假前焦慮症
也許真正的休假,不是完全不處理工作,而是學會區分什麼事情真的緊急,什麼事情可以等等。

泛政治化與普遍性焦慮:政客如何利用焦慮帶風向
一、什麼是泛政治化? 泛政治化指的是社會中幾乎所有公共議題,不論原本是經濟、文化還是科技問題,都被過度政治化,成為政治鬥爭和意識形態爭端的戰場。這種情況下,理性討論往往被情緒和對立取代,社會氛圍高度緊張且分裂。 二、普遍性焦慮的來源 現代社會充滿快速變動與不確定性,全球化、科技變革、國際衝突、經濟波動等因素,讓民眾心…

「懶骨頭」
我仰起頭掛扇 吹著我滿身汗 一根 長長的絲沾在葉片上慢慢 轉…… 我不停 扭動身體 在這張充滿——焦慮恐懼與不確定性 的懶骨頭裡。 導讀|在軟塌塌的世界裡轉動 這首詩以極簡筆法,描繪一種身心俱疲的狀態。熱氣蒸騰的午後,身體癱在懶骨頭上,但精神卻一刻不得閒。詩中的「我」像是被壓抑的身體與思緒之線,緊緊纏在懸空的「長絲」與「葉片」之間,跟著…
舒緩焦慮:誰能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通過「眼光」這一關,成為更好的自己
諮商師教你擺脫焦慮,學會肯定自己。 作者朴世光心理師是台韓混血, 在台灣生長, 小時曾讀韓僑學校, 她回憶當年讀書時, 帶去蒸飯的便當, 被同學嫌棄很奇怪, 因同學都是用不能蒸的塑膠盒裝便當, 帶精美涼拌小菜, 只有她獨享蒸飯箱。 有些同學會嘲笑她便當發出的味道, 使得她有段時間很怕同學看她的便當, 直到她意識到那是父母的用心, 才…

面對吧,事情有時不可控-
看到朋友寫的一篇關於對臺海關係大眾的焦慮究竟為何;如何承認焦慮;何謂正確的激情;“敵人”究竟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選擇的文章後,把對這篇文章的感想寫出來後,改寫成論述文且去資訊化版本。
Day 10 太忙碌的一天
事後想想,那個空檔如果做了,是不是會更有交代?是拖延,還是一種放過自己?還是連自己都覺得可惜的錯過?

面對產業趨勢焦慮,我們真的需要知道「什麼最賺錢」嗎?
⏳ 趨勢焦慮,是這個時代的集體心病 「未來做什麼比較賺錢?」「是不是應該學AI?」「還來得及轉職嗎?」 這類問題我常常從朋友口中聽到。它們看似是在尋找方向,實則是一種對未來的不安。面對變動快速的時代,我們好像永遠處在「該不該趕快做點什麼」的焦躁裡。 但我總會反問一句:我們真的需要知道答案嗎?對個體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有那麼大…

醒来,不愿醒来。 一个大学生的精神状态
日复一日,灵魂下沉,欲望在算法中浮现,自习室里的我们像是无声的机器

財務創傷的代間傳遞:家庭和社會制度改變「看待錢」的方式,加劇經濟焦慮循環
若孩童長期暴露在經濟壓力中,會影響其大腦對壓力的反應方式,進而影響成年後的風險感知與金錢決策。

【生活随笔】我有一个孩子,名叫“焦虑”。
我在痛苦中成长。

冰雹书单·2025年第1期|慢慢长大的必修课:权力、亲密关系、衰老
2025年1月至3月,我读了5本书。它们从不同角度回应了这些关乎成长的深层议题。如果你也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不确定下一步往哪走,或许这份书单能为你点一盏灯。

不確定也沒關係:如何在迷惘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本文分享了我從設定公職目標到迷茫的過程,並討論了如何在不確定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在面對焦慮和不公平時,我學會了反思自己真正的需求,並開始嘗試與熱情相關的事物。最終,我認識到迷惘是成長的一部分,並接受了不確定性的存在。
應對不確定性:如何將未知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如何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研究顯示,過度追求確定性反增27%焦慮,而擁抱不確定性能促進大腦可塑性、提升共情力與創造力。不論是職場挑戰還是人生抉擇,這篇指南教你培養彈性心態,從容應對變化。

說來也沒什麼
自言自語的日記加一XD
中产阶级的“非塔尖优势”:小而美的自在人生
作为中产,我们做不了塔尖人能做的宏大之事,但我们能做让自己愉悦、小而美的事情,这是塔尖的人做不到的。

98期夜话回放 Mary Ventura 社交媒体和购物欲
我们和书一起看看社交媒体给你的焦虑

閱讀筆記《即使徘徊,我們還是會走向明天》
★不管現實是背離期待,或者按照計劃如願進行,一切都是自我世界的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