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產業趨勢焦慮,我們真的需要知道「什麼最賺錢」嗎?
⏳ 趨勢焦慮,是這個時代的集體心病
「未來做什麼比較賺錢?」
「是不是應該學AI?」
「還來得及轉職嗎?」
這類問題我常常從朋友口中聽到。它們看似是在尋找方向,實則是一種對未來的不安。面對變動快速的時代,我們好像永遠處在「該不該趕快做點什麼」的焦躁裡。
但我總會反問一句:我們真的需要知道答案嗎?對個體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有那麼大的意義嗎?
📉 我們不是經濟學家,預測無濟於事
身處日常職場的我們,大多數人既不是研究趨勢的學者,也不是掌控資源的投資者。對「未來什麼產業最賺錢」的判斷力,其實非常有限,甚至可能是靠媒體或朋友「聽說」來的。
即使哪天真的聽對了,又怎樣?知道「這個產業賺錢」和「你能在這個產業裡賺到錢」,中間隔著天差地遠。
💸 投入新領域,不只是學技能而已
很多人會說:「現在是AI的時代,應該去學AI啊!」
聽起來合理,但忽略了一件事:跨領域的學習,往往不只是技術學會就好。
它可能涉及:
長時間的自我訓練與練習
對新語言、新思維模式的適應
一整套專業文化與生態的融入
再重新建立人脈與信任關係
這些背後的隱性成本與風險,往往被輕忽。現實是,轉換跑道絕非免費或快速的過程。
🔄 與其焦慮,不如更新你自己
我自己的做法是這樣:
持續學會使用新工具、保持學習彈性,並把這些能力落實到現有的工作情境中。
這樣的轉變不是「整組換掉」,而是「在原有基礎上進化」。
你原本會的東西,才是你真正的本錢。新工具、新思維,是讓你在原地升級,不是要你整個人重開機。
這樣的做法有幾個優勢:
避免高風險的盲目轉職
能累積真正屬於自己的能力
更容易在既有領域中創造差異化價值
🎭 熱門領域,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站上舞台
有時候朋友會說:「網紅好像很賺錢」「YouTuber收入很高」
我只會回:「你看得到的是紅的那幾位,看不到的是努力了三年還沒有起色的大多數。」
這個時代的每一個「風口」,看起來都充滿機會,但本質上也都是競爭激烈的紅海。光靠「有趨勢」是不夠的,還需要持續的專注與高強度投入。
所以,別以為每個風潮都值得你追。要看自己適不適合、能不能持續、值不值得投入。
🧭 真正值得問的是:「我怎麼繼續成長?」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
「現在做什麼比較賺錢?」
我會換成另一個更有建設性的提問:
「我可以怎麼繼續更新自己,讓我的工作更有價值?」
這個問題的答案,比你猜產業趨勢更實際、更具行動性。也更能緩解那種「我是不是來不及了」的焦慮。
✅ 小結:別問風往哪吹,練好你自己的划槳
我們無法控制這個世界變多快,風向變多急。但我們可以:
建立穩固的基本能力
對新事物保持學習的熱情
把工具用在自己熟悉的土壤上,長出屬於自己的果實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跟風、有驚人轉職故事,才算有掌握未來。
只要你還能持續走在自己的路上、並把自己裝備好,那就已經比絕大多數人更有底氣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