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創傷的代間傳遞:家庭和社會制度改變「看待錢」的方式,加劇經濟焦慮循環
作者:蘇聽雨

我們在面對金錢時如果出現緊張、不安與退縮,不一定是因為我們缺乏理財知識,而可能與深層的經驗有關——已經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的人,可能仍在每一次消費時感到罪惡;早已脫離貧困的人,心裡也可能常出現「哪天什麼都沒了」的焦慮感。這些感受可能和家庭背景有關,社會制度結構也延續貧窮的循環,使後代難以擺脫焦慮與匱乏感。
《匱乏經濟學》(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一書由美國經濟學專家穆蘭納珊 (Sendhil Mullainathan)和夏菲爾(Eldar Shafir)撰寫,以行為經濟學研究案例出發,討論如何看待和管理「匱乏心理」。
說到面對金錢的「匱乏心理」,試想一種情境——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一名紐約青少女瑪莉,她的母親失去了在百貨公司的銷售工作。家裡的氣氛從此改變,晚餐桌上談的不是學校作業,而是房貸的壓力、是否買得起下一餐。母親常對她說:「錢很難賺,不要亂花。」多年後瑪莉出社會、成為一名社工,收入穩定後她就搬離家裡,但她的內心始終不安。每當她想買一件新衣,總覺得愧疚;每次看到帳單,就會心跳加速、胃部緊縮。
「每次花錢時,我都會有一種罪惡感,好像自己不夠努力、不配擁有。即使現在的我早就不再缺錢了,卻還是隱隱有這樣的負面感受。」
對財務的不安,或許有跡可循。我們常以為理財就是學習計算、規劃與責任感,但在學會「怎麼處理錢」之前,我們更早學到的是「對錢的感覺」。如果金錢曾經在生命經驗中與風險、缺乏或關係的壓力劃上等號,那麼它自然也會讓人緊張、退縮、甚至逃避。理解這一點,就能更溫柔地看待自己,也可以開始看見轉變......
全文閱讀:
財務創傷的代間傳遞:家庭和社會制度改變「看待錢」的方式,加劇經濟焦慮循環
🔔關注轉角國際,認識國際新聞🔔
更多精采好文:轉角國際官方網頁
週更深度 Podcast:重磅廣播
日更新聞 Podcast:轉角Daily Podcast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