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現實:老闆要的不是認真,而是「好用」
我有一位舊同事,工作態度一向非常認真。他每天處理大量資料,主動配合流程,也清楚掌握問題點。當人手不足時,他曾向老闆提出建議,希望能由業主再多指派一人支援。
他的出發點很單純──工作量真的太大了,一個人處理不來,只是反映真實狀況。
但這樣的「真話」,對老闆來說,卻成了壓力來源。或許老闆覺得他是在抱怨,或許是覺得「我也沒辦法再增加人力」,總之,這位同事後來被安排「先休息一下」,並沒有被叫回來。
即使後來人手再次不足,老闆自己下場幫忙,甚至在另一位同事家裡出狀況、現場更加吃緊的情況下,老闆還是沒再請他回來。
另一位被留用的同事,情況剛好相反。
這位同事,乍看之下什麼都配合,老闆叫他去哪裡,他就去哪裡;別人做五天班,他甘願做六天。表面上看起來很積極,實際上卻總是把繁瑣、難處理的工作丟給別人──口頭理由是「人手不夠」,但實際上就是在避重就輕。
他習慣挑輕鬆的工作做,遇到複雜的案件,第一時間就說:「這我處理不來,能不能請 XX 幫我一下?」
而那些老闆最在乎、最容易「看見」的任務,他就特別積極主動搶著做──做完之後也不忘在老闆面前表功:「這件事我弄得很順利,讓業主看到我們的效率。」
這些話說出口,聽起來既懂得推進任務,也替整個團隊爭光,自然很容易讓老闆印象深刻。
簡單說,他非常擅長「做樣子」──不是做假的事,而是把老闆看得見的事,包裝得特別漂亮;把老闆不在乎的事,順勢退給別人做。
結果就是:真正處理大部分細節和責任的人,變成默默承擔;而懂得如何表現、如何選邊站的人,則被留下來。
這樣的情境,不是特例,而是許多職場中的寫照。你會發現:
認真做事的人,常常負責最多、最累,但被當成「應該的」;
表面配合、少說話的人,反而能留下來,甚至被視為可靠;
老闆不一定重視你能不能解決問題,而是在意你會不會「給他帶來壓力」。
這不是要我們變得虛偽、只會討好,而是提醒大家:
職場並不是公平競技場,老闆要的不是最能幹的人,而是讓他最省心的人。
面對現實,不代表放棄原則
如果你也曾在職場上遇過類似狀況,也許會感到失望、不甘心,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但請記得,問題不是你太認真,而是你太真實了。
會做事之外,也要會觀察人與局勢。這不是妥協,而是保護自己能夠走得更遠。
我們不需要改變自己成為那個「裝樣子」的人,但我們要有選擇的能力:當你發現這個地方不值得你繼續付出,你可以轉身離開,而不是被動等著被放棄。
職場很現實,甚至有點殘酷。努力不一定會被看見,講真話反而會被當成「麻煩」。
但只要你看清了規則,就能選擇:
不是要改變全世界,而是要確保,下一步是你自己決定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