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佛》:當信仰與文化被吞噬,還能剩下什麼?

TYL
·
·
IPFS
·
「政治現實的可怕,不在於它壓制了反抗,而是它讓人逐漸相信反抗無用。」

若你是因書名聳動而拿起這本書,那最好有心理準備迎接一段不甚愉快的閱讀旅程。

一、從阿壩望見一場無聲的火

《吃佛》(Eat the Buddha)聚焦於中國對阿壩(Ngaba)藏族少數民族的壓迫。

位於四川的阿壩是一座坐落於海拔一萬一千英尺高原上的小鎮——這裡是西藏人與中國共產黨人最早相遇之地,也是全中國最難讓外國人進入的地方之一。

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以個人故事為線索,講述在文化大革命中家族被滅的公主、在寺院中被激進化的年輕游牧民等人物,透過他們的生命軌跡,描繪出藏中之間橫跨數十年的錯綜歷史。

書名「吃佛」源於一段真實事件:

1930年代,毛澤東率領紅軍逃入青藏高原。飢餓的士兵洗劫寺院,甚至吃掉由麵粉與酥油製成的佛像——對藏人而言,那是對信仰的褻瀆,如同「吃佛」。

這一舉動象徵著文化與精神的深重創傷。幾十年後,阿壩成為藏人反抗運動的核心,並以自焚抗議的火光登上國際頭版。

有人說:「拉薩起火時,煙會在阿壩升起。」——那煙,是痛,也是吶喊。

二、在現實與絕望之間掙扎的靈魂

截至2019年11月,已有156名藏人自焚,其中約三分之一發生在阿壩及周邊地區。這裡被稱為「世界自焚之都」。

阿壩與外界隔絕已久,中國官員嚴控消息流出。據說有些自焚僧人倖存,如今被關在醫院裡,肢體殘缺,當局需要時便被帶出來朗讀政治口號。

政治現實的可怕,不僅是壓制反抗,更是讓人漸漸相信反抗無用。書中的藏人彷彿是一群沒有文化、沒有風俗的一群,他們的存在,似乎只透過「被壓迫」這件事被定義。

讀這本書像是在內耗自己的情緒。我一邊讀,一邊難受與憤怒——明知現實荒謬卻不得不接受,那種像魚在玻璃缸裡掙扎,看得見外面的海,卻游不出去的無力感,讓人讀完後只剩精疲力竭。

三、被世界遺忘的火光

如今,藏人似乎已被世界遺忘,而黨國體制仍監視著他們的一言一行、乃至每個念頭。

鎮壓的模式被複製,魔爪又伸向新疆。

正如書中所說:

「在中國,總有另一場風暴在遠處醞釀。即使一個風暴沒把你擊倒,你也不見得可以安度下一個風暴。」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YL讀一本書,陪你走一段路。
  • 来自作者

開一本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