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這條路,我們一起慢慢來】那些當媽後才懂的10件事
還記得剛生完寶寶回家的第一天,我坐在床邊看著那個小小的他,心裡冒出一堆問號:他現在是在哭什麼?是餓了?還是要睡?還是單純心情不好?
那一刻我才發現,原來當爸媽不是自然就會的,而是一步步摸索出來的。而在我一路「跌跌撞撞、半夜Google」的育兒旅程中,總算慢慢抓到一些節奏,也想把這些經驗分享給也正在迷路的新手爸媽們——如果你最近也在懷疑自己是不是帶不好孩子,請一定要看到最後,因為你其實真的做得比你想的還好!
寶寶不會說話,但他一直在跟你「對話」
新生兒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哭啊哭啊哭啊。以前我以為哭就是有事,現在我才知道,對他們來說,哭是一種語言,是在說:「欸~我需要你!」
有時候是餓了、有時候想睡、有時候就是想黏你。不是每一次都要急著解決,有時候「陪在身邊」就已經是最好的安撫方式。
餵奶這件事,真的不用焦慮
剛開始餵奶時,我超焦慮。一直查別人家寶寶喝幾cc、幾小時喝一次。後來醫生一句話讓我開竅:「寶寶不是機器,他會自己知道餓不餓。」
從那之後,我開始學著看寶寶的表情、肢體動作,而不是死盯著時間表。尤其是碰到猛長期那幾天,哺乳變成一種「我才剛收好內衣他又要來」的無限循環,但其實他只是身體在快速成長中,需要多一點營養和安撫。這不是「壞習慣」,而是「長大的證明」。
睡得好不好,不只取決於你多努力哄
寶寶的睡眠,真的是一個玄學。有時一夜好眠,有時半夜醒五次。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所謂的「睡眠倒退期」是真的存在!
像是寶寶在4個月、8個月那種剛學會翻身、爬行的階段,腦袋特別忙,晚上自然就難睡了。那段時間我最常自我催眠的就是:「這是短暫的,這是短暫的……」然後每天一樣照流程洗澡、唱歌、關燈,不強迫他馬上睡,但至少讓他知道:媽媽都在。
發燒不是天崩地裂,但要懂得判斷
寶寶第一次發燒,整個人超崩潰!還半夜衝去急診。
現在我比較懂了,重點不是燒幾度,而是他「有沒有精神」、「吃不吃得下」、「看起來是不是很不舒服」。如果他燒,但還笑得出來,那就觀察就好;如果整個人癱在那邊不理你,那就別猶豫,直接看醫生。
還有啊,別再用退熱貼亂貼一通啦~重點還是幫他補水、保持通風、適時降溫,才是正解。
陪玩,其實就是一種愛的語言
我以前以為「陪玩」就是拿出玩具陪他玩,結果他完全無感。後來才發現,原來對小寶寶來說,光是你「看著他、跟他說話」,他就覺得世界很美好了。
像我會在換尿布時唱歌、幫他按摩小腳丫、一起照鏡子鬼臉比賽…這些都是利用親子遊戲連結。等他大一點,什麼躲貓貓、泡泡、Tummy Time 就慢慢加進來。重點不是花多少錢買玩具,而是你有沒有「在場」。
當爸媽的,不需要完美,只需要一直在
我知道,很多爸媽(尤其媽媽)常常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明明已經做得筋疲力盡,還會懷疑:「我是不是害他睡不好、喝不夠、發燒沒處理好?」
但孩子要的不是完美爸媽,而是「有你在」的爸媽。他肚子餓時你願意餵、難過時你願意抱、搞不懂時你願意學,這些都已經是愛的證明了。
小結:你現在的迷惘,未來會變成你的養分
當媽以後,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懂你,因為我也曾經一樣慌。」
育兒路上不會永遠順利,但每一次半夜醒來、每一次手忙腳亂、每一次懷疑自己的時候,最後都會在某一天突然發現:「咦?他會自己睡著了耶!」、「他好像懂我說的話了!」
那一刻,你會知道這些努力,真的有用。
所以,新手爸媽們,我們一起慢慢來吧。育兒沒有SOP,但你不是孤單的。只要我們繼續願意學、願意愛,就會越來越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