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印度政治、外交、經濟與飲食的筆記
一、印度外交傾向
冷戰時期傾向蘇聯的不結盟,1971年簽訂印蘇友好合作條約=實質軍事同盟。原因,印巴衝突,孟加拉解放戰爭,簽訂後使得印度可以放心出兵幫助孟加拉武裝部隊。美國支援巴基斯坦,但是後來巴基斯坦投降,孟加拉獨立。美國尼克森與季辛吉對於此事與印度總理甘地夫人的看法。尼克森:甘地夫人是個婊子。季辛吉:基本上每個印度人都是雜種。
冷戰結束後:失去蘇聯支持,轉向西方的新平衡。當代印度地緣政治:「三步走」:確保南亞霸權、處理鄰國的威脅(中印、巴基斯坦)、突破地緣限制的能力(走出南亞的大國外交)。2020年被迫倒向西方,中國與印度在2020年5月在邊境的加萬谷衝突,雙方互有死傷
印度外交作為:兩棲外交——一方面參與印太戰略,另一方面是作為金磚國家的要員。對一帶一路有所保留,但是也是亞投行的第二大股東(因為可以給自己錢,而且可以防止投資巴基斯坦。因為印度人會想拿錢,但是他們喜歡這樣拿老中的錢)。印度也會跟美日舉行聯合海軍演習,但也加入上海合作組織。保持左右逢源與多方合作的態度,以獲取最大國際影響力與支持。印度先後加入BRICS(集合南方,反西方的象徵)與QUAD(圍堵中國的設計)
莫迪政府:聯而不盟的大國外交(在國際關係中,「聯盟」意味著生死與共),左右逢源後面又倒向印太戰略—再平衡—之後又變成了跟中國恢復關係。莫迪政府起初沒有太想搞不結盟,但是後來有想支持全球南方。
二、印度與中國
印中關係的蜜月期通常十年為一個週期。中國看不起印度,但是印度過度放大了中國威脅(傲慢與偏見)。1956年,印中是兄弟。1959達賴喇嘛出亡印度,達賴逃離西藏,獲得政治庇護,十萬藏人跟隨(CIA策劃)。1962年爆發中印邊界戰爭,1988年拉吉夫總理訪中,1998年印度核子試爆惡化,2017年洞朗對峙,2020中印邊界爭議。2017洞朗對峙事件,印度認為中國在洞朗地區築路,後來對峙73天後協商落幕。2018年,中國與印度在武漢非正式會晤(不必發正式聲明)。2019,習近平前往清奈會晤。
印中邊境的關鍵詞:
1線:長度及實際控制線各表。印度的數字有3,550公里(因為納進了整個克什米爾 ,因而大幅增加)大陸資訊有的記載為約二千公里,但中共官方認為是中印邊界全長約一千七百公里
2A(阿克賽欽與阿魯納恰爾邦)
3段(東段、中段、西段)
三、印度政治
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1947年8月15日獨立1950年通過憲法,成為一個共和國,並且擁有最長的成文憲法,有395個條文。
印度有大量的政治家族。最有名:尼赫魯—甘地。印度貪腐問題:世界透明組織表示相當嚴重。印度本身挑戰了現代化民主理論:沒有中產階級,但是成功民主化。印度下議院(人民院):當初是489席,現在是500多。基本5年一次選舉,但因為內閣制,所以有可能重新選舉。
1975年民主暫停:時任總理甘地夫人,頒布了國家緊急狀態,最高法院指控甘地夫人並沒有公平選舉。1975年緊急狀態下,開始逮捕許多政敵與反對黨領袖1977年重新選舉,國大黨(INC)有最大敗筆,然而反對聯盟並沒有提出一個願景,僅是反對INC,因此後來1979年重新選舉,甘地夫人重新任職。1984年被錫克教刺殺身亡。
三權分立,但是基本上採取行政與立法較合一,總理是國家行政首長,總統是國家元首。兩院制:上議院(聯邦院):每個邦的由印度諸邦與聯邦屬地立法機關選出。下議院(人民院):主要權力來源,543席
如果要當內閣的部長,必須是國會議員,但是不限上下議院。也可以先上車,後補票(至少六個月內)。就算沒辦法,也可以通過兩選區都選的方式,然後選上哪個就當哪個。地區沒有上下議會,只有一個地方議會。聯邦體制,但是中央權限依舊很大,不過在教育、經濟上地方權力仍然較大。總統與非總統通過間接選舉選出,總統是國家元首。總理是政府首腦。副總統擔任聯邦議院的議長。
政黨方面有定義:全國性的政黨與地方上的政黨,地方上的政黨多如牛毛
。全國性的政黨:需要在四個省被認定為地方政黨(需要在四個省有席次)或是四個省的國會選舉裡得到超過6%的得票率。全國性政黨的好處:優先使用黨徽、參加政見發表會、推出40個明星候選人(可以得到一些便利:經費上限放寬,跑去各個地方助選,有交通工具可以優先使用。印度大選特色:候選人可以同時選兩個選區(以前沒有限制,但是也需要有足夠財力)。階段選舉:印度分階段選:因為地廣人多,交通不便,為了減輕壓力。會使用電子投票機,不接受海外投票
四、印度經濟發展
公共投資——私人投資下降,公共投資上升。人口紅利(勞動力)與三億五千萬中產階級(消費力)。不是印度人買不買得起,而是你賣不賣得出去。
地緣政治—全球資本主義動態發展:向俄羅斯買石油,然後轉賣給西方。
莫迪的具體政策:在印度製造、技能印度、數位印度、印度智慧城市、創業印度。主軸: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吸引外資來印度=來印度製造,而不是印度製造。印度製造意味著印度自己生產商品,「來印度製造」意味著外資來印度製造吧。進入第三任,目前(2025/05)尚未看見未來的大型計畫。高失業率:年輕人的失業率偏高。農業問題:收入偏低、自殺率高(自1995年以來30萬人自殺)、大企業壟斷價格。綠色革命的負面效應:許多農工具實際上被控制在資本家手上。(許多農民來自旁遮普省,錫克教佔大宗,與BJP有嫌隙)。基礎建設不足:例如自來水供應不足,缺水。政策執行率低下與官僚主義。
基礎建設:發展中(有些地方不足),印度擁抱核能,因為他需要建設。印度目前沒有高鐵,而原有的鐵路設施是殖民時期留下來的,他不是為了公共運輸而設計,而是為了運送物資給海外的。
關於印度數據:自家廁所:47%。野外解決:49.8%。公廁:3.2%。無電話人數佔比:37%。有市內電話:63%。無手機:47%。有手機:53%。有腳踏車:44.8%。有機車:21%。有汽車:4.7%。CHINA+1:印度可能成為一個替代選項,歐盟希望能夠跟印度簽訂貿易協定。台商仍少,但是比較多一點了。困難:貧富差距、通貨膨脹、失業率、農業問題、政府效能、人口素質、地緣政治不穩定、經商容易度、稅制、貿易衝突。
五、印度飲食
宗教因素:印度教徒比較不吃牛肉、伊斯蘭教禁止豬肉、耆那教素食。1857印度大起義:彈匣與動物油脂爭議。印度曾經禁止不能購買屠殺的牛隻,但是印度法院判決政府無權干涉人民飲食,因此,印度是可以買賣牛肉的與吃牛的,但是不能太公開。印度素食人口,大概23%-37%,世界上最多。但是印度素食分很多種,絕大多數都是蛋奶素主義,而且可以用印度酥油炒菜。醍醐:精煉奶油,非常高級的油(印度人認為),也是印度教的祭品之一。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酪農業國家,但是多半內銷,主要是提供給素食主義者動物性蛋白來源,印度許多城市都有牛奶供應站。印度乳酪:Panner(幾乎是全印度都能看見的美食)、菠菜乳酪(Palak Panner)、Lassi(印度優酪乳,有原味也有調味的)、bhang Iassi(大麻口味的)
地理、區域因素與時間融合(英國殖民、現代化、伊斯蘭):主食通常用米和麵食,口味差異,每個地方的主食依舊和土地及社群息息相關,印度東北菜。北方吃餅,南方吃米。北方菜的香料習慣喜歡加入牛奶,南方通常比較辛辣,並加入椰漿。印度常見的米是香米(Basmati Rice),形狀長,黏性較低,印度香米飯源自波斯。印度製茶:早期有原生茶樹,但是大規模栽種與生產是依靠英屬殖民時期,娉請Robert Fortune偷渡茶樹種子等。英國人開始種茶,但是英國人自己消耗不完,於是開始教印度人喝茶。印度三大名茶:阿薩姆、大吉嶺(最貴的,其中名為「白毫」(White tips)的更真貴)、Nilgirl(尼爾吉里)。後來印度希望當地生產的才能冠上這樣的產業。西藏食物在印度:1959達賴喇嘛,在達蘭薩拉定居。印度比較少湯麵,大多是炒麵(也不是印度由來的)印度香料奶茶:主要是南印度。最貴香料:番紅花(克什米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