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冷戰舞台到絲路對話:馬友友的20世紀世界音樂文化之旅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
·
IPFS
·
馬友友早已是好幾代人心目中的古典音樂代表人物,他的音樂發展背景也受到冷戰與全球化的時代影響。

作者:王敏而

著名華裔美籍大提琴家馬友友早已是好幾代人心目中的古典音樂代表人物,他的音樂發展背景也受到冷戰與全球化的時代影響。 圖/路透社

華裔美籍的當代大提琴大師馬友友今年將迎來70歲生日。從1980發行第一張專輯開始至今,馬友友發行了超過100張專輯,內容包含幾乎所有從17到20世紀中葉的大提琴代表性曲目,還有許多融合不同音樂文化的「跨界」嘗試。這些專輯也為馬友友贏得19座葛萊美獎的肯定。雖然已年屆七旬,但馬友友依然熱情不減,至今活躍於世界各地的音樂會舞台上,錄音計畫也從未停歇。馬友友的名氣甚至超越了古典音樂愛好者的範疇,在筆者甚至筆者父母的世代,「馬友友」幾乎成為「大提琴」和「音樂」的代名詞。

馬友友的成就絕非偶然,但若深入探討,卓越的演奏技巧以及對音樂不曾停歇的熱情只是根本。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其成長和演奏生涯發展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轉折。

▌冷戰期的美國古典音樂文化和族群融合象徵

馬友友的初次登台,就是一個充滿文化政治意涵的舞台。冷戰期間,美國政府大力支持古典音樂的發展,對外作為文化外交的工具,與蘇聯在全球舞台上爭奪領導者地位;對內則是試圖營造「歲月靜好」的氛圍。

1962年10到11月,美國剛經歷了瀕臨全球核戰的古巴飛彈危機。同年11月29日,在當代美國指揮大師/作曲家伯恩斯坦的引介下,當時年僅7歲的馬友友在姊姊馬友乘的伴奏下,在一場名為「美國藝術盛典」(An American Pageant of the Arts,見註解)的舞台上,為時任美國總統的甘迺迪及前總統艾森豪演出19世紀法國大提琴家/作曲家布雷瓦(Jean-Baptiste Breval)的小協奏曲(concertino)。

在伯恩斯坦的介紹詞中,這樣的演出卡司和曲目安排,被詮釋為美國致力維護自由世界與文化包容的明證:

我之前提到那股藝術的雙向交流潮流,其中一個重要面向,便是我國家長久以來對外國藝術家、科學家與思想家的吸引力。他們不僅來訪,有時更選擇加入我們的行列,成為美國公民。對某些人來說,美國是機會之地;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自由的象徵。在這樣偉大的傳統之中,今年來到我們這裡的是一位年僅7歲的年輕人,他的名字是馬友友。…在你聆聽的同時,請思考這個文化意象:一位7歲的中國大提琴家,演奏著古老的法國音樂,獻給他即將成為新國民的美國聽眾。歡迎馬友友與馬友乘!

很明顯地,在伯恩斯坦的介紹詞中,馬友友完全不只是一個會拉大提琴的7歲小男孩,其演出更被賦予了冷戰期間美國試圖透過古典音樂所嘗試傳遞的文化價值......

全文閱讀:

從冷戰舞台到絲路對話:馬友友的20世紀世界音樂文化之旅


🔔關注轉角國際,認識國際新聞🔔

更多精采好文:轉角國際官方網頁

追蹤社群 訊息不漏接:轉角FB轉角IG

週更深度 Podcast:重磅廣播

日更新聞 Podcast:轉角Daily Podcast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