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力量》
我在飛機上斷斷續續讀完。
電子書有種特性,你常常忘了自己開過什麼書,忘了當初點開那本書的你是怎麼樣的你。它不像紙書那樣有重量、有氣味、有皺摺,也沒有書籤默默記錄你一夜未眠的深夜。但好在,那些當時手滑下的劃線句,像是留下來的暗號,替某個我記住了書想留下來的感覺。
而《當下的力量》本身就像這樣一個暗號。不是一本能一口氣讀完的書,也不是一本會立刻帶來改變的書,更不是一本容易與你日常語境貼合的書。它是一條寧靜但有點滑膩的線,勾住你某些片刻的不安、虛空,還有你以為早就處理完了的情緒碎片。然後你發現,原來你以為自己早已離開的那一頁,還在你身體的某個角落輕輕閃著光。
如果沒有機緣,這本書的種子就不會在你心中開花結果,作者在前四章,重複說著我們最仰賴的心智,才是真正狹持住我們的痛苦根源,那麼然後呢?我想定義控會需要第五章,這似乎才真正重新拉回,臨在的狀態是什麼意思?即使看完,你可能還會用大腦讀著字,畢竟這是意識層面的事情,要是你會有點懂,跟我一樣還承認只體會了其中之一,那麼我想下次要是我在讀著這本書的時候,可以有多一點點的理解,那就好了,開悟也許是一下子就通的事情,也可能是我還沒準備好火候,還沒有體會過那樣的事。
比如痛苦。
強烈痛苦迫使我的意識,從心智所虛構的自我之中抽離開來,我不再認同那個不快樂、充滿恐懼的自我。那次的抽離是如此徹底,以致那個虛假的自我馬上像洩了氣的氣球,完全癱軟,剩下的只有我的真正本質(true nature),也就是永恆的「我本是」(I am),那是意識未認同於任何形相(form)之前的清明狀態。稍後,我又學會了以完全清醒的意識狀態,進入無時間和無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我原先感受過的那個「虛空」,沐浴在無法形容的至福聖境中。
我劃下這段話時心裡問:我體會過這樣的階段嗎 那時我想的是,不是沒有過劇烈的痛,只是它們並沒有讓我脫離什麼。它們反而把我困得更緊。很多時候,我覺得我經歷的是一種模糊的痛,而不是那種能讓人斷裂重生的劇烈抽離。
我沒經歷過書裡說的那種徹底抽離的感覺,我的崩潰總是半吊子的,擦邊球似的,不夠徹底,也不夠乾淨。我只是很平凡地感到疲累、無用、有點寂寞。但也或許,這種平凡的不快樂,正是那個虛假的我的日常狀態吧。只不過它沒有轟轟烈烈地崩壞,而是以一種更溫柔的方式,在時間裡慢慢洩氣。現在回頭想想,也許我那時太專注在找那種轉變的瞬間,反而忽略了,原來所謂的抽離,有時是像霧氣一樣緩緩散開,而不是煙火那樣轟的一聲。
當你將注意力轉向當下,就會感到臨在、寧靜與平安。你不再需要倚靠未來獲得成就或滿足,不再在未來尋找救贖。
我有一瞬間覺得自己誤上了什麼賊船。也不是壞的意思,只是有一種「嗯?所以這樣就好了嗎」的迷惑感。當下聽起來太簡單,簡單到像是被什麼宗教口號套牢了。可是再讀一遍,我又覺得它有某種神聖的氣味,不是莊嚴的,而是像一道很乾淨的光照進來。可以平易近人,也可以各種形式,這樣中性點也好,不挑人,也不強求,只是靜靜地放在那裡,等你有空的時候回頭看它一眼。
即使我完全接納時間只是幻相,這對我的生活又有何差別?我還是得活在這個世界裡,完全受時間的支配啊!
我太熟悉那種被時間逼著走的狀態了。
計畫、進度、期限、下一個目標,這些東西像隱形的手,把我推著走,讓我總覺得要在什麼之前完成些什麼。可是這個之前到底是什麼?災難嗎?失敗嗎?一個誰也沒說清楚的標準嗎?書裡說時間是幻相,我懂這句話在講什麼,可是我還是得訂機票、還是得趕交案、還是得回訊息。也許問題不在於時間存不存在,而是我是不是讓它替我定義了價值感。時間本身可能沒有惡意,是我用了它來對自己施壓。
要是你已經對於無意識有所認識,你會想跳過第一到四章(或是你會點頭如搗蒜),要是你覺得有病,跟病人的病識感有很大的關係,那麼你也會喜歡第六章的自我療癒。我在第七章感受到強大的可能,因為空性那是即將進入一個門的開放,你在這個時候體會到一切。
當下,可以被視為一扇大門,它是進入其他的門(包括內在身體)的關鍵。一個人不可能安住在身體,卻沒有強烈地臨於當下。
第七章讓我感覺有點像走進了一個打開的大門前,一種很安靜、很無聲的可能性在門內微微發亮,我讀到的更像是一種前奏,一種還沒開始的開始。那一章的感覺很寬,像是一種能量,沒特別強烈,也沒有說服我什麼,但就是有一種空空的吸引力。當下做為一種未顯化的源頭,那麼,過去跟未來都是充滿可能性的。而直到第八、第九、第十章的時候,帶你進入現實的空間,也許你會在其中幾句話停下來,那也沒什麼,可能就是照亮了我現實中的難題,我開始覺得自己回到現實的地板上了,文字也更像是落地的東西。那時我有幾次在某些句子前停下來,像是突然踩到了什麼石頭,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有一點點痛,但正是那一點點痛,照亮了我現實中某些我不太想看的困難。
別在心智中追尋自我 在意識完全開展或達到靈性開悟之前,我覺得要先了解心智是怎麼運作的。
又滑到第八章,我還是很緩慢地、很無力地,連一個字都讀不進去。很奇怪,很不好。讀得慢不是什麼問題,可是那一頁就像一面玻璃,擺在我面前,我看得見內容,但進不去。我開始焦躁,馬上開始批判自己,是不是太笨了?是不是不夠靈性?是不是根本就不適合看這種書?然後我讀到這句:別在心智中追尋自我。然後感到更糟,像是在這本該讓人覺醒的書面前,我卻顯得更加遲鈍與封閉。我有點想笑,這不就是我此刻在做的事嗎?一邊努力想理解,一邊用讀不懂來鞭打自己。心智的運作方式正在這裡現身,而我卻還想靠它來開悟。就是在這個瞬間,我突然懂了這本書為什麼總是強調不要認同心智。我的心智正抓著我,用讀不進去這件事來讓我質疑自己,然後引發更多懷疑。也許,這就是它說的:心智的詭計。
而我也經常感到自己還不夠。
這個不夠的念頭,並不是外面世界給我的,而是我自己不斷地投向自己:你還不夠快,不夠聰明,不夠穩定,不夠好。那依然是心智在作祟,是一種小我在說話。它不是敵人,它只是一直沒被看見。
除了恐懼之外,小我另一個基本的痛苦情緒是,深深的匱乏感和不完整感。這種感受幾乎人人皆有,只是有些人自覺得到,有些人自覺不到。自覺到的人總會感到惶惶不安,覺得自己沒價值或不夠好;而自覺不到的人,則是會強烈地渴求著什麼,始終覺得自己欠缺了什麼。不論是哪一種情況,人經常會強迫性地去追尋滿足小我(ego-gratification)
它幾乎精準地寫出了我一直以來的狀態。我就是那個自覺到的人。知道自己總覺得不夠好,知道這種不完整的聲音從來沒停過。它不是吼叫的那種,而是一種柔軟、但持續施壓的東西。它讓我習慣性地去補洞,去證明,去做很多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只是為了不要讓那個洞太明顯。書裡叫它小我,我以前可能會說是自卑、焦慮、自我懷疑,但名字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終於看到它不是我本來的樣子。
借到實體書,這本書還是很難讀,拿了英文書也是,也拿了原文版的英文書來看,但說真的,它還是很難讀。不是翻譯的問題,也不是語言的問題,而是它的語氣本身就像是在對一種很細微的東西說話,那不是大腦最擅長處理的事。但哪怕是輕輕的把眼神停留在某處,你也會多獲得一點感受,唸給旁邊的人,能有一點啟發,好像也是在當下,創造一點可能。我也曾念了一小段給先生聽,那一小段文字就像是短暫地讓我們都停了一下。那一刻我們沒有在討論,也沒有在解釋,只是同時靜了一點點。那大概也算是一種活在當下吧,一種微弱但真實的可能。
我也許都知道,要活在當下,但那個根本是怎麼樣,還有很多的力量我沒體驗到,因為我也不是每一刻都活在當下回到自己,有人說,以我的年紀,怎麼會體悟到活在當下,我本人也被評價過跟風一樣的女子,可正是衝得太快也體驗到了很艱難的部分,撞得夠痛,所以才會懂,有些事情不靠蠻力,也不靠效率,只有在你真的慢下來,哪怕只是一點點,你才會發現,原來那裡其實不是空的,而是你本來就該回去的地方。才知道,有時候不需要使用蠻力,跟自己同在就好。
在飛機上,機艙的燈光熄了,只剩一點點閱讀燈打在我的手機螢幕上。「你不再需要倚靠未來獲得成就或滿足。」那是一種很微小、但我記得的震動,整個人懸在即將落地的疲累裡。那句話並沒有撫慰我,它只是讓我稍微停住了自己不斷往未來拋投的習慣。像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把我往現在拉了一點點。
要活在當下這件事,如同書裡講的,我其實不是沒聽過。也不是不相信。我甚至也有過幾次,像是踩到一塊比較柔軟的地,那種微妙的自己回來了的瞬間,身心靈合一練習正在從空泛的概念轉化成接地氣的感受。
回頭看我劃線的那些句子,像是從另一個時間的我丟過來的訊息。我會記得isness 本然,與自己同在,但每一句當時之所以被我留下,是因為它在那個當下對我說了話。這是一本讓你回到自己裡面的書,是一種讓我覺得可以暫時坐下來的空間。只是這個「自己」每次都不太一樣。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