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重構生活 · 第二天

低维的“重构”与高维的“本应如此”

13645741600
·
·
IPFS
但话又说回来,我从来就相信我会走在这条路上,我从来都顺应着我的意愿,我早有预感我的生活本就应如此,也就谈不上“重构”。

其实很想找出一些小事,但果然脑子里还是只有人生转折、真正重构生活的大事件。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本硕生,出国上孔子学院做一年两年的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是我一直以来觉得理所当然要有的经历。本科遇到疫情,自然推迟。而到了硕士第一年的寒假,大家都纷纷报名,以求在第二年秋季学期顺利出国赴任的时刻,我接连面试了两次失利,几乎就错过了这一年大部分的志愿者招聘。因为是专硕,必须有一年的教学实习经历。身边的同学,除了选上了志愿者,大部分都找了国际学校的实习工作。而进国际学校、双语学校虽然是我们这一行,在上海高校毕业后比较常见的选择,却也不是我真心所在。是否还要执着外派、还是去尝试一下国际学校、或是干脆转回到国内的公立学校语文老师,三条路晦暗不清,家里也总时不时提起在家里人工作的机关单位里当文员的工作选项。寒假离家前,我给父母留下一封长信,大概是陈述做国际中文教育始终是现阶段的梦想,还不想这么快放弃,转向任何工作,考这个研究生都是无谓之举,或者可以留在本科院校读一个更有竞争力的中文系学硕,而不是这样一个路很窄的专硕。对于这封信,妈妈也给了认真的回复,只记得的是,她说不要太执着于所谓梦想、目标,或者用题干里的词,“意愿”。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怎么争取也无济于事。

春季学期开学后,一边纠结着未来,一边仍会刷一些志愿者的招聘信息。直到发现新西兰奥克兰的孔院,已经临近截止日期。报名需要导师的签字,我在非工作日给导师发去信息,问她是否在上海,是否有可能去她家找她签字。幸运的是导师支持,她对这个城市和孔院也比较熟,后来才知道她有学妹在那所大学教书,时不时也有联系。她说这是个好机会,破例把电子签名给了我。于是,在“梦想与目标”前也许是最后坚持的这一次,让我赶上了(相对)最后的一班车。虽然研二下出国、研三上回国的时间安排,已经相对落后了一个学期,在辅导员口中是毕业最危险的一批人,但这确实是大大重构了我的生活,也确实是我少有的、和父母坚持了我的意愿,或者是真正有一个“意愿”,因为我能感受到,这就是属于我的命运、属于我的人生道路。不知为何,从这此选择后至今,在奥克兰这座城市开始了博士之旅,父母也没有再出言干涉或异议,似乎这就是理所当然的发展。

回过头看,实在庆幸当时只是简单了又坚持了一步,没有那么快向自己并不喜欢的方向退缩,会有后知后觉的“重构”之感。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