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幻境錄》第十五章:無名之環——我是誰?自我、虛無與道的回聲
第十五章:無名之環
——我是誰?自我、虛無與道的回聲
穿過魏伊的山徑,太一來到一處圓形空間。
這裡既像廢墟,也像誕生地。四周無門無窗,牆面光滑如鏡,正中間是一張木椅,對面,是另一張椅——空著,卻徬彿在等人。
太一緩緩坐下,對面鏡面浮現出另一個「他」。
不是變形的倒影,而是某個曾經的自己:年輕些、莽撞些、懷抱理想但滿身焦慮的樣子。
他們彼此凝視,無語。
這一刻,不再有他人、不再有對話,只有一個人對自己最深的提問:
「我是誰?」
那影像開口了,聲音與他一模一樣:
「我是你不願面對的那一部分。
我是你曾經壓抑、逃避、否認、但始終存在的你。」
「我不是你外在的身分,也不是你完成的選擇,
我是那個,在你沉默時依然活著的聲音。」
太一低聲問:
「那我真正的名字是什麼?」
鏡中之影微笑:
「你沒有名字。」
「你的所有名字——學生、兒子、愛人、寫作者、追尋者……
都只是你穿戴過的外衣,而你一直沒敢赤裸地看自己一眼。」
太一靜默良久。
忽然,他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的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他終於明白——
「我」不是一個可以被清楚定義的名詞,
而是一個流動的存在,一個道中無名的環。
太一的獨白:我,始終是個進行式
我曾渴望成為某個明確的人,
但我現在知道:「我」不是一座完成的建築,而是一道永不封頂的工地。
我是一場無止盡的問句,
也是一條無須抵達的路。
我們都太急著為自己命名,太急著被認同、被理解、被定位。
但那所有的名字,有時只是遮住我們恐懼的一塊布。
若我能放下對「我是誰」的執著,
那麼我會開始問另一個問題:
「我如何與這個世界一起成為?」
那才是道家的起點,不是「我如何存在」,
而是「我如何與萬物共生而不奪」。
如同老子所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第48章)
不是成就自我,而是讓我逐漸褪去,直到成為一個無所不在的「無名」。
——————————————————————————————
此時,圓形空間緩緩轉動,鏡面碎裂,化為一道光圈,環繞太一而旋。
他感覺自己不再是個別的意識,而是萬物中的一環。
不是主角,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
一道門自地而升,通往一座小村莊。
那裡沒有哲學家,沒有問題,沒有系統——只有人與人之間的真實生活。
太一微笑,他知道,這將是旅程中最寧靜、卻最具力量的一章。
第十六章:小國寡民與日常的清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