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麼麼麼
番石榴的台語,閩南語說法:
大陸人的講法比較正規,關鍵字是put8音!
《台日大辭典》借用同音字“拔”(puat8)稱呼它,而台灣方志則借用“菝”字。
正字應該是 桲字,切音就是put8. 字典紀錄:榲桲,果名。似楂。【洛陽花木記】梨之別種二十七,榲桲其一也。可以看它的圖,很像現今小的番石榴! put8, puat8, pat8, 為音變結果!
1932台日典還記錄:
lâi-á-pua̍t 梨仔拔 =[林仔拔]。(視頻中有一個人這麼說)
nâ-á-pua̍t 林仔拔。(植)蕃石榴,桃金?科,果實做食用,葉曝乾來代用茶,嫩葉揉來糊老鼠咬傷,根choaⁿ服來制壓色慾。
nâ-pu̍t林拔=[林仔拔]。
nâi-á-pua̍t Nâi仔拔=[林仔拔]。
pua̍t-á拔仔=[林仔拔]。
nâ-pua̍t林拔=[林仔拔]。
sù-kuì-pua̍t四季拔(植)蕃石榴ê一種。
1928 台灣植物名彙
Ná-pua̍t那拔
1973Embree台英辭典
pa̍t-á蕃石榴
2011+ 教育部台語辭典
pua̍t-á 菝仔芭樂、番石榴
ná-pua̍t-á又唸作ná-pa̍t-á
台灣各地腔口差異
加上後綴音字 -a2,相當於中文的兒,子,虛字。如魚兒,椅子等! 台語都說,hi5-a2, i2-a2.
台灣通行的芭樂,是pat8-a2音譯字,在民國五十年代(1960+),會動腦筋的人把它製成瓶裝果汁命名“芭樂果汁”銷售,卻意外受到歡迎而流行,於是後來大家都把 pat8-la2 寫成“芭樂”。約定成俗了! (摘自劉建仁先生網誌) ,這也是音隨字轉的一個例子!所以,當方言音,寫成書面字時,諧音字的字音,反而變成強勢正音了! pat8音,最早的紀錄是1973年,顯然受到1960年代的廣告詞芭樂的影響!
na 字音,如唸na5, 採林字,如唸na7,應該是如字!
又《集韻》《類篇》乃(nai6)箇(ko3)切,音那(no7)。亦若也。 白讀音為na7。
個人傾向如字! 1928年出版的《台灣植物名彙》,正確紀錄 na2-puat8 的音,na2 =那=若=如。意思就是一種很像 桲的一種果實!
彥思惠榅桲因謝 宋·文同
秦中物專美,榅桲爲嘉果。
南枝種府署,高樹立婀娜。
秋來放新實,照日垂萬顆。
中滋甘醴釀,外飾素茸裹。
彥思摘晨露,滿合持贈我。
復侑以佳句,再拜極所荷。
珍之不敢盡,玩已即深鎖。
茲焉遂名産,沙苑忽幺麽。
註解:沙苑(今陝西大荔南),秦中,今陝西,古秦地。
說文解字
麼:《說文》細也。從么麻聲。亡果切bo6。文一新附。其他切音 bo5, bi5
么:《說文》小也。象子初生之形。凡么之屬皆從么。於堯切,iau。
勽:《說文》覆也。從勹覆人。薄皓切po6。是包,抱的初文。 台語抱小孩,叫 pho7 gin2-a2。或者說 mooh gin2-a2, pho7, mooh 同義,同源。p-ㄅ,b- 都是唇音。o ㄜ,ooㄛ 近音。p-, ph-清濁音之別。
茲:代名詞,此。如:「念茲在茲」。《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焉:指示代名詞,之、彼、這裡。如:「心不在焉」。《論語·衛靈公》:「眾好之,必察焉。」
對應閩語字
puat8 : 桲。本音是put8, 因為與佛字同音,避諱會改音變調,成為puat8
tsia: 教典採遮字,其實是指代詞的,之,者,茲等音字,等同如今的這字。或者你也可以看成是,茲焉,兩字的縮音字!
麼: mih(白音): 什麼 sim2-mih 什(sip->sim2),十人爲什。又古者師行,二五爲什。凡食器之類必共之,故曰什物什器。《史記·五帝紀註》什物謂常用者,其數非一,故云什。 麼,細小貌。兩者合起來有,誇張,驚訝,鄙視的語氣,衍生為疑問詞! 台語辭: sim2-mih 訝! 一張票,ai2(要) 五百khoo個, 去搶較緊啦!,sim2-mih 都(to)挈(theh8)去吃。
么麼=麼麼。mi-mi麼麼: 形容細小,細緻: 幼mi-mi, 白 phau-phau (漂漂,取漂白,漂亮義 phiau -> phau) (註:絲經過水漂過,色澤才會明亮,這是北方方言詞彙的由來: 《說文·糸部》“纅,絲色也”清段玉裁注:“謂絲之色光采灼然也。《考工記》曰:'絲欲沉。'注云:'如在水中時色。'今人謂之漂亮。),中文說「美的冒泡」,應該就是從「白 phau-phau」來的!
mooh/mauh
(1) 吸tiâu-teh。 例:) Siān-lâng(壁虎)∼tī壁裡;∼ tī壁邊teh偷看;∼我ê尻川。此字為抱字
(2) 雙手抱物件。 石頭∼--起來;∼起∼倒。此為抱字。切音po6
(3) 消風凹(naih)落去。腹肚iau kah∼∼;奶∼--落去;人kui-ē∼--落去;seng-lí(生理,生意)∼--落-去。 此為沒字,《說文》沈也。切音 but/bo6
mauh/mau
(1) 無牙齒ê老人ê唇向內naih入去。例:∼嘴。
(2) 無牙齒ê老人食tsiah8物件唇tín動ê款式。例: 勻á∼。(一凸一凹的臉頰動作,或雙唇的開合音,m-閉唇音)
(3) 貪污。例句: 錢kā人∼--落去。(沒,沒收的沒,或是抱,包,勽。覆也,包覆蓋掉的意思) 或者,mauh/mau 有吃的意思。
ㄇㄠ,「mau」教育部字典收「㧌」,擇也。義不合。來看台日典的紀錄:
1. mau:(1)緣唇向內naih入去。 (2)精疲力盡。 (1)孔 ∼。 (2)taⁿ to ∼--落去。
這兩個音字的源頭指向同一字都是「凹」,是抽象形符造成的表意字,秦漢以後才出現。(裘錫圭)《說文》無此字。本義是低於周圍,與「凸」相對。《廣韻.洽韻》:「凹,下也。」如《抱樸子.登涉》:「有凸起者牡銅也,有凹陷者牝銅也,各刻名識之。」切音是「ap」`,「au」,以後者為通用,走音抑是衍生音的關係,變成mau, 這時字就跟著變,成為「卯」,這個是中文六書中的「假借」,譬如「卯眼」,「榫跟卯」,這個卯就是「凹」的意思。中文說,貓著身子,就是縮著身子,有向下,凹陷的意思!貓字,反映mau音!
再來舒聲跟促聲的口語轉化,當語氣強烈時舒聲(非入聲字)會轉促聲字(入聲),(反之亦然)mau->mauh。中文字裡也常看到有兩種聲調的字。
有音無字,當欲將口語落實書面文字時,常用的方式就是用形聲字,台日典採「口+貌」,這字是新造字,字典沒收。另外有造一字是會意字「老+口」,「䎛」這字康熙字典有,但沒音沒義!
然,語言是活潑,變動的,尤其是衍生意,擴充意,來不及收在字典的,攏活跳跳活在人的嘴頂。(以後各舉另外一例o「/oo-si」)
mau/mauh 當做動詞(近代擴充義),就是將物件扑phah(打)予hoo7「凹」落去的動作。字典有收這字,嘛是採用形聲原則,「扌+貌」,這字有字,收在康熙字典中。《廣韻·入聲·覺·邈》「𢷕」:打也。
另外,有人說mai, 應該是 mau 的走音或訛音。
麼
這是一個神奇的字,切音 bo6/bo5/bi5, 通 么 (俗幺(iau1)字。《說文》麼,小也。象子初生之形。) 《正字通》下从幺。原本音符兼意符的ㄠ就是么字,加一個麻,反映聲母的b-或 m-音,所以,這個字也可以發mau, mauh音! 嘴巴無牙,凹陷下去,就是變小的意思! 故,以音別義,mau, mauh 就是凹陷義! 另外一個腔口差,mooh, 除了抱,覆義外,也是凹陷(第三義)義! -oo, -au是侯韻的同組變異。 茲乳字,糜,也是mi音,什麼的麼也是mih音 所以:
台語詞: mi-mi-mauh-mauh. 也可以寫成 麼麼麼麼!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