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永遠不夠好:跟自己比,才會看見越來越好的自己》--狗竹聊教育

《比較,永遠不夠好:跟自己比,才會看見越來越好的自己》--狗竹聊教育
她總是問:「我的畫是最好的嗎?」
在過往教學的記憶中,有一位二年級的小女孩剛加入我們的創作教室時,幾乎每次下課後都會問媽媽:「我的畫是這裡面畫得最好的嗎?」她聰明、好勝,也曾在其他地方學過一段時間的繪畫,來到這裡,希望自己能成為表現最好的那一位。
剛開始,她其實不太習慣這裡的節奏。當老師在引導過程中示範技巧後,有時不會馬上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給孩子參考,甚至會將示範圖收起來,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去嘗試。她偶爾會要求留下老師的作品,想觀察(或者說模仿),但每當被問到「你想畫什麼?」她常覺得麻煩,也容易說「我不知道」。
技巧好 ≠ 有創意
這樣的孩子其實並不少見。這也說明了:「學會畫畫」與「學會用畫畫表達想法」,其實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技巧可以訓練,但「表達自己」的創作力,同樣需要引導與培養。
隨著她慢慢觀察到——其他孩子在學習了技巧與材料後,各自開始做自己想做的內容,她也逐漸意識到:思考自己想表達什麼,是她自己的功課,而不是等著老師給她答案。
正因為每個人想畫的不同,也就不容易比較誰畫得「最好」。創作時間一拉長,就更能清楚看見:每個孩子在意的細節、想說的故事、擅長的表現都各有特色。當我們(家長或老師)理解這點,就不會再拿喜歡天馬行空的孩子,去比較擅於觀察細節的孩子誰更「厲害」。
比較,是欣賞的阻礙
我還記得多年前去參觀一場兒童徵畫比賽的畫展,場中陳列著許多畫得相當精緻的作品。有些畫旁貼著「第一名」「第二名」……等小獎牌。當時看到一對父母牽著孩子前來觀展,那位孩子的作品有入選但未得名,父母引導他走到「第一名」的作品前,對他說:「你要好好看看,學人家怎麼畫的,下次就可以進步得獎了。」
乍聽之下好像沒問題,但當我細看整場展覽,這些作品畫風相當雷同。若不貼名次標籤,其實很難一眼分辨誰「更好」。我們對於不確定的事物,常希望透過既有評價來快速定位。但這樣的標籤思維,有時讓孩子失去更多:他們的創作視角、創造的勇氣,甚至對自己的信心。
學會欣賞不同的觀點,比名次更重要
我經常建議家長:當帶孩子參觀有名次的藝術展時,與其只看得獎作品,不如嘗試這樣的互動方式——
「爸爸喜歡這一幅,它的線條簡單大方,看了很舒服。」
「媽媽喜歡那一幅,我覺得它用色很有氣氛,它才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
接著問孩子:「你呢?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麼?」
當父母特意不選得獎作品,給予這樣的開放對話,是因為我們要給孩子的是學習「觀點不同」,比單純去「認同評審的選擇」更重要。因為當我們總是跟著得獎名單走,也等於告訴孩子:「你必須符合這個標籤,才值得被看見。」即使哪一天他真的得獎了,也可能在這過程中失去了他對創作的主體性。
想想看——如果換一批評審,結果還會一樣嗎?不見得。 但若結果總是雷同,那麼這種「無形又統一」的標準,更值得我們反思。
畫得最好不是目的,畫出「自己」才是。
每一筆創作,都不該是為了超越他人,而是為了更靠近自己。
別讓比較掩蓋了創作的樂趣,也別讓標籤定義了孩子的價值。當我們教會孩子欣賞自己,也欣賞他人的不同,他就能從創作中,看見「越來越好的自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