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語氣被演算法馴化,我們還剩下什麼?

Tony_Chan
·
·
IPFS
·
警覺同化,守住屬於自己的聲音

引子:不知不覺的語氣轉變

你有冇留意過,近年身邊朋友在線上說話,好像越來越似一種「格式」?
IG 限時動態用的 caption 幾乎都是簡短金句;小紅書與 TikTok 影片下面的字眼,不外乎「必收藏」、「秒懂」、「這樣就對了」;甚至連 LinkedIn 文章,也流行同樣的「開頭故事 + 教訓總結」模版。


模仿到習慣:馴化的過程

這些並不是人自發的語氣選擇,而是演算法不斷強化的結果。平台偏好什麼樣的文字,就會給予更多流量;用戶為了被看見,就不斷調整自己。於是,語氣慢慢收斂成少數可被推廣的形態。

最初,這只是模仿。有人發現某種寫法會爆紅,其他人就跟風。但當這個過程被平台不斷獎勵,模仿就逐漸變成習慣,最後甚至變成自動反應。


模板化語氣的例子

寫一篇文章時,我們會下意識想「要不要加一行簡短 punchline?」「要不要用 emoji 拉近距離?」這些不是因為我們本來想這樣說,而是因為我們知道「這樣會更有效」。語氣被效率與演算法馴化,最後逐漸偏離原本屬於自己的聲音。

在 IG,「人生要活得精彩」可能會變成「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在 YouTube,「如何提升效率」常常被壓縮成「三步驟讓你效率翻倍」;在 Facebook,甚至有人用同一套「故事—轉折—感悟」框架,寫什麼題目都套得進去。


語氣同化的代價

表面上大家還在表達自己,但細讀會發現,語氣早已趨同。這些句子既像是個人說話,又像是集體複製。當差異被抹平,個體語氣的獨特性也一點點消失。

問題在於,當語氣被全面馴化,人與人之間的表達就失去了棱角。語氣不再是一個人思考方式的展現,而只是一個「可被演算法辨認」的符號。


守聲:不完美的必要性

長遠來看,這會造成兩個後果:我們失去辨認彼此的能力,也逐漸放棄真正的自我表達。語氣的棱角需要時間與冒險,但效率與演算法令我們覺得這些都是「不划算」的行為。

要抵抗這種馴化,不代表要刻意與主流唱反調,而是要有意識地保留屬於自己的語氣。你可以在文章裡寫一些不那麼「順眼」的句子,可以保留模糊、猶豫、甚至有點笨拙的表達。這些都是真實思考的痕跡,也是演算法最難複製的部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少一點抒情,多一點思辨; 少一點速食,多一點結構。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