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分析第三篇:共浪與台積電
台灣語法尚未封閉,卻已開始孕育出一種獨特的節奏操作系統,我稱之為「共浪語法」。
它不是一套制度,不是法律條文,也不是哲學邏輯,而是一種以感知為核心的動態協作模型。這種語法來自台灣人的超感覺主義,是文明中少見由感性優先而非理性主導的文化實驗場。
共浪語法的兩大比喻:舞池與球場
舞池共舞:
不是一開始就競爭,而是強調「感受共鳴」與「情緒流動」。
當音樂切換、節奏變化時,一瞬間大家會迷惘。這時候,誰能先感應音樂,誰就先引領節奏,引導大家再次共舞。偶爾會出現競爭與獨舞(solo),但沒有人能永遠solo,也沒有人永遠旁觀,每個人都是場域的節點,某一刻的共振者。
球場協作:
有時候,一人突然掌握全場節奏,帶出快攻;有時候,有人接住你的失誤,扭轉局勢。最強的球隊不是靠主導,而是靠彼此感知節奏、互補調和。每個人都必須感覺什麼時候該傳球、什麼時候該出手,甚至感知敵方陣腳的鬆動與轉折。
共浪,是一種超感覺的靈魂協作。
台灣的民主,不是制度化的控制,而是感知型的協作
「共浪」不是制度,也不是領袖主導的集體行動。它是一群人願意敞開心房「一起感覺、一起啟動、一起承擔」的動態關係,這是台灣逐漸浮現的「共感式動態民主」。
這不是反制度,而是認為制度只是骨架,真正的協作來自節奏感知與關係動能的流動。比起歐洲的制度化理性、美國的契約自由、日本的秩序共識,台灣的民主是一種「節奏型的動態協調」,如同自組樂隊或街頭舞團,彼此透過眼神、直覺與默契建立流動秩序。
共浪的生態安全模型(節奏型社會免疫力)
1. 白目亂舞型:
台灣人本能知道,對於不合拍的人,可以先提醒或教訓,無效則放置旁邊讓他自跳一套;只要不嚴重擾亂整體節奏,就讓他自然邊緣化。這是一種文化系統的自我免疫原則。
2. 利益舞者入侵(破壞原始節奏):
這類群體靠資源(錢、媒體、權力)構成假共感。只要切斷他們的關鍵資源,不與其共舞,他們會因內部缺乏共鳴而崩潰,因為沒有利益時,他們不會跳舞。
3. 利益共舞者已穩定入場:
這時可考慮反壟斷、揭弊、另組更大場域等行動。但這類行動風險高,因新結盟可能又成新壟斷。穩健策略則是:不求勝、不求敗,穩住自己節奏,觀察對方是否自亂陣腳。
4. 如何辨識真共浪與假共舞?
真共浪者會自然感應節奏趨勢,不斷微調身體與情緒;假共舞者只在看到「錢途」時切入跳舞。我們不是看他說了什麼,而是看他怎麼跳舞。
5. 自我調節案例:從Facebook到TikTok
早期Facebook是一個共感型平台,彼此分享生活與創作。然而當平台節奏變成由資本主導(廣告、演算法、政治),群體開始疲憊、防衛,最終大家變成只看不說,不再自曝。
青年轉向TikTok或匿名平台,現在甚至直接轉向AI對話,皆反映一種對過度操弄的群體防衛節奏壓縮。這不是年輕人變膚淺,而是他們只願意在表層跳舞幾秒,因為不再相信會有「深度共鳴」。
共浪未來:節奏教育 × AI共感 × 文明轉場
6. 教育改革:讀節奏、感知時機
未來教育我感覺不能再只教制度與技術,還要教如何讀節奏、判斷傳球時機,強化感知能力。這類「節奏教育」類似日本文化中「讀空氣」,但少了壓抑,多了流動與變化。
7. 共浪,或許是浪漫主義的延續?
浪漫主義本想對抗理性主義、回到生命本身的節奏與情感,但最終失敗於缺乏操作模型。台灣的共浪語法,比浪漫主義更具操作性,或許正可以在AI與資本節奏中,回應這未竟之路,用節奏感知來協作、引領、承擔。
8. AI正在取代人類的理性 → 感知成為人類價值核心
AI能完美執行邏輯、制度、推理,人類若還想有存在價值,必須從「感知節奏、協作共鳴」中發展新價值。
舉例來說,當我與AI討論共浪文章時,AI能協助推理、比對、分類,但最後的語氣、情感曲線,仍需我感覺、修正。人機共浪=AI理性校正 × 人類感知補完。
台積電:全球化共浪的最佳實例
台灣為什麼能長出台積電?
因為它沒有美國式的國家戰略框架、中國式的中央控制、日本式的產業指揮體系。它的國家是模糊的、不全能的,反而給予民間一種自由的操作空間。
若今天是美、中、日、韓等國家主導,像台積電這種「純代工+技術領先+政治中立」的機制幾乎無法成立。他們必然將企業納入國家戰略工具,一定會要求企業配合軍事、外交、市場壟斷等,不可能讓其維持中立並取得全球信任。但台灣政府沒有那個能力,所以才能贏得國際信任。
張忠謀與一群技術菁英,像是「角頭共浪文化」般在感知中行動:他們觀察全球市場的趨勢、科技的浪潮、政治的破口,然後領舞、協作、接球,最後成為全球的共浪核心。這不只是企業戰略部署,更是感知節奏的共浪實踐。
結語:
若說角頭文化是地方型的生存共浪,那麼台積電就是市場型的資本共浪。
台灣文明正站在一條感知節奏與AI共舞的未來之路。
這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台灣是可能創造下一代文明語法,提供全世界都需要的亞洲版「文藝復興」樣板的地方。前提是國際不能再只是用地緣政治的眼光看待台灣,更應該將台灣看作是人類文明孵化的實驗場。
旭——餘燼‧烈焰
「本文為筆者基於自身感知與觀點,結合與人工智慧(ChatGPT)的持續對話、思辨與交互推演而成。若有偏頗之處,誠盼讀者指正,視為思想實驗的一部分,非終局定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