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话1018》1—10

向明的一期一会
·
·
IPFS
本书为心得式读书笔记,每篇140字以内,计1018篇。文辞简约,视角新颖;涉猎广泛,理趣深长。

《微书话1018》1—10

作者 向明

 

当代社会,印刷发达,出书容易。不像古人,“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字写错了,要以书刀删削;君子“立言”,还把出书当成“死而不朽”的事。如今,书的水分越来越大,油水却越来越少。一本几百页码的书,完全可以“压缩”成几个页码。故而,微博140字的限定以及流行,确实有理。是为序。

1

简牍时代的书,都很重,所谓的“捧读”,不过是个敬辞。简书是用箩筐装的,那箩筐就叫“篰”。一部书,往往就是一筐的竹木简牍。据报道,广西有一退休的石老师,用了14.8万片竹简,把《本草纲目》全本抄了下来,结果发现,竹简版的《本草纲目》竟然重达128公斤,谁也捧不起来。

2

有人计算过,古人“学富五车”之五车竹简的内容,大约只相当于现在一本100万字的纸书。试想,古人只要读过上百万字的各类竹简书,便称“学富五车”了,当代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学年的课本总字数,早就超过了百万字。然而,九年下来,怎么就“学富”不起来呢?

3

千万别问我“你幸福吗?”我又不是一个傻子。我不认为,幸福是可以给予或者施舍的;也不认为,我们比以前的人要更幸福。爱伦·坡早在1844年就说过:“我认为人类的努力对人类本身不会有明显效果。与6000年前相比,现在人类只是更活跃——但没有更幸福——没有更聪明。” 

4

马克斯·韦伯说过:“在这个去魅的时代,鼓荡心灵的诗和宗教化为虚空,但科学又不足以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去魅”这个词,挺有力也挺贴切。咱中国社会“去魅”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诸多国人已失却了精神寄托和追求,类似无根之萍,随波逐流,也难怪“XX功”流行时,让不少人找到皈依似的。

5

马克斯·韦伯还说:“那些深信自己已经获得真理的人,是值得警惕的,他们缺乏反省的能力。”“真理”一词,此前用得过多过滥。就像辩论会上,把对方说话的权利给剥夺了,让辩论沦为“真理”的独角演说。以其不容辩驳、唯我独尊的气场以及权势,谁还敢怀疑:希特勒不是一名出类拔萃的演说家?

6

自打文明社会以来,除了一只手便能数过来的先知先觉、圣人级的人物,谁都需要反省。但凡经过的事情,都是过去的事情。谁也撬不动地球;谁也把握不了自己何时生、何时死?谁也不能把天上彩虹装到兜里,带回家独自享用;谁也做不到——让时间倒流,或者让自己的祖父不再与自己的祖母恋爱……

7

如今,德国制造越来越得到国人的认可。有人甚而提出,理性严谨的性格特征,正是中国制造业所欠缺的。这问题找到了,要学习是一方面,但能否学得来,又是一方面。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渊博的考据,哲理的探讨,对最难懂的文字的钻研,……都是他们(德国人)的专长。”所谓专长,都不好学呵! 

8

索尔仁尼琴说过一段话:我并不是最有骨气的,但比我更有骨气的人在那个时代都默默无闻地被扼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文化大革命”为典型的运动,究竟灭了多少有骨气的人?难以计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有骨气者的占比,大致都差不多。灭一个,少一个,这国家或民族的脊梁骨,也就难免缺钙了。

9

后现代主义已死,似乎成为共识。有人说:“后现代主义更像是一面破碎的镜子”“它抵抗权威,粉碎了既有的风格”。这是一场“高能量的反叛,一场攻击,一种破坏策略。”我以为,没有了权威,谁都是权威;没有了风格,谁都像有风格似的。“缺乏深度的浅薄”,不过印证了一句俗话——破坏容易建设难。

10

“由于后现代主义攻击一切,致使文化领域普遍缺乏原则、技巧和审美标准。”由此导致两大后果:其一,后现代主义“先天包含着自我毁灭的种子”,毁灭没商量;其二,它包含了荒唐的“悖论”,我说,但我又没说。以至于去除掉一切标准之后,我们就只剩下市场认可的标准。这不仅可怕,还让人绝望。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向明的一期一会向明(本名谢向明),作家、诗人、媒体工作者。曾任某学术期刊主编,为福建省方志专家。在《中国青年报》《大公报》《深圳特区报》《北京日报》等副刊发表专栏文章,体裁包括随笔、时评、书评等。出版过两本个人诗集《痴情》(广西民族出版社)和《痴》(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微书话1018》131—140

书话
13 篇作品

《微书话1018》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