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

书话

27 篇文章
更新

《微书话1018》271—280

微书话1018》271—280 作者 向明 271 伍迪·爱伦诠释的存在主义系列电影,今天看来有些落伍。在《伍迪·爱伦与哲学》书中,“人生原本就是彻底无意义的”之类的话,如今纯属常识。我们“无从得知一具骨架以前是不是有操守的人,等他‘瘦成那样’任别人怎么看他都没关系。”这是黑色幽默式的调侃。不过,面对前人的遗骸,还是敬重尊礼为荷。 272 外国人看中国的…

《微书话1018》261—270

微书话1018》261—270 作者 向明 261 时尚顾问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依附名人的职业,一直以来,这一工作都带有女仆的性质。但从小受苦甚至有怨恨、欠缺同情心者,据说又无法胜任。Lady Gaga的时尚顾问弗米彻蒂就认为,他要有一段稍微激发出同情心的个人经历,太苦了不行。品位是从小富养出来的,苦大仇深的人怎么会有良好的品位呢? 262 史前时期,男孩从…

《微书话1018》251—260

微书话1018》251—260 作者 向明 251 人活到40岁,就可以死了。如《徒然草》所说:“庄子有云,寿则多辱(《庄子•天地》原话是: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所以至迟四十岁以前,就应当瞑目谢世,这是天大好事。”作者吉田兼好又强调:“过了这个年纪,还没有自惭形秽的觉悟,仍然热衷于在众人中抛头露脸。……想起来就觉得可悲可厌。” 252 日本人对艺术的残缺之美,有独到的理解。据…

《微书话1018》241—250

微书话1018》241—250 作者 向明 241 中国人搞庆典为何喜欢敲锣打鼓?从“喜”字来源看,其见于殷代的卜辞。据《说文解字》载:“喜,乐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属皆从喜。”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解释说,其字形的上半部,象征着大鼓放在台上;下边的“口”字,意味着人们听到鼓声,开口喜笑。亦即,鼓在台上,咚咚响,开口笑。 242 乐府古辞《悲歌行》曰:“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

《微书话1018》231—240

微书话1018》231—240 作者 向明 231 荷尔德林说:“在一个贫乏时代,诗人何为?”但在荷尔德林生活的年代(1770—1843年),成名诗人均是社会上的明星大腕。只因个人性格、疾病等,使他无法像席勒那样辉煌一时,成为“伟大的天才般的诗人”。有些矫情的荷尔德林,若活在当下中国,真不知要如何抱怨?恐怕连死的心都有了。 232 里尔克在《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中写道:“一…

《微书话1018》221—230

微书话1018》221—230 作者 向明 221 马未都在央视上普及常识,他说,青花瓷元代时从阿拉伯地区传入,跟景泰蓝一样。文化传播总有一个源头,青花瓷的源头是波斯,并非我国原创。我一朋友多次旅游过中东及埃及,他笑称,中国人爱说自己是文明古国,可在埃及,你没法这么说。人家7000多年的文明,是我们一倍以上的时间,你好意思说吗? 222 我国明初实行海…

《微书话1018》211—220

微书话1018》211—220 作者 向明 211 中国传统社会,既有“民以食为天”“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据《小雅·天保》意即百姓根本,在于日常饮食)的观念,也有“饮食之人,养小失大”(《孟子·告子章句上》之说,以及民间对酒囊饭袋、饭桶的鄙视。自《舌尖上的中国》走红以来,主流媒体一窝蜂地制播饮食节目,却无人感叹“人贱之矣”。 212 鲁迅的爷爷是一位死缓罪人,爸爸则是被革…

《微书话1018》201—210

微书话1018》201—210 作者 向明 201 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是否不可逾越?当然不是。比如你的思维,一瞬间便忆起儿时翻花绳的游戏,并记得是和谁一块儿玩的。就是说,你和自己过去的联系,有如量子纠缠。你想起过去,感动到未来,这跟时间和距离没什么关系。或许,你现在“挠”热恋对象的痒痒,未来的他或她,也会痒得受不了。 202 社会生活中的恶俗,是一个挺…

《微书话1018》191—200

微书话1018》191—200 作者 向明 191 卡萨诺瓦是18世纪享誉欧洲的大情圣,他一边玩乐、一边写书,显得游刃有余。据美国作家约翰•马克思韦尔•汉密尔顿《卡萨诺瓦是个书痴》一书透露,卡萨诺瓦曾经抱怨:“在自家阁楼中的作家跟矿井里面的苦力没什么两样。”不知这话是真是假,因为他使劲写出的名著《我的一生》,并不真实。 192 是否除人类外,其他哺乳的…

《微书话1018》181—190

微书话1018》181—190 作者 向明 181 忘了在哪本书上读到的,典型的城市表述为:“城市的荒地是‘一片丛林’,其中部分原因是街道上到处都是热诚的食肉动物。”纯粹的乡村表述是:“雨下得跟牛在路边的石头上撒尿一样。”就我个人的体验,城市太喧闹,乡村又太安静。不少中国人喜欢爆竹的声响,或许就与他们刚从乡村出来有关。 182 有时,我们“以貌取人”的心理…

《微书话1018》171—180

微书话1018》171—180 作者 向明 171 近读一本清代时“老外”写的书,说“清朝上层官员不喜欢欧洲人使用油画的阴影方式,来表现脸部立体感和光线美感。中国人觉得,脸上有照相机光源打出来的阴影,是不吉利的征兆。”结果,“晚清许多官员肖像摄影使用的都是泛白高光照。”或许“不吉利”只是托词,不习惯西洋画的立体感,才是问题所在。 172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

《微书话1018》161—170

微书话1018》161—170 作者 向明 161 1793年,路易十六王后因叛国罪被处死,上断头台时,她踩到刽子手的脚,说了句:“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但马克思及鲁迅都认为:“温厚和善,就意味着‘饭桶’”。尖刻激愤的批判,可以反贵族,也可以反人类。或许,马克思都没想到,他反对不公不平的革命,居然造就了新的特权与不公。 162 《叶隐闻书》是一部武士“论语”,成书于1716年…

《微书话1018》151—160

微书话1018》151—160 作者 向明 151 在余英时介绍科考的文章中,谈到了北宋科考“南北失衡”的状况。进士录取率:东南地区,百人取一;西北地区,十人取一。欧阳修是江西人,提出“国家取士,唯才是举。”结果被否了。司马光是陕西人,主张“国家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他以为,从国家层面,政治人才的平衡才是最大的公平。 152 现行高考制度,各省录取率的不公平…

《微书话1018》141—150

微书话1018》141—150 作者 向明 141 古代书贵,读书难,藏书更难。印刷术发明之前,书本凭手工抄写,故“鲁鱼亥豕”“无错不成书”。据《梦溪笔谈》载:“宋宣献博学喜藏异书,皆手自校雠。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缪’。”雠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今人对重要文稿的核校,依然如故。 142 清章学诚《校雠通义》有曰:“古人校雠,于书有讹误…

《微书话1018》131—140

微书话1018》131—140 作者 向明 131 卢梭《忏悔录》所标榜的诚实,其实有很大的水分,我年少时就被它骗过。那本书的底线太低,道德只用来衡量别人,又假又作,误人子弟。托马斯•哈代说:“若所有的心都敞开,所有的欲望都袒露——一如人们展示自己灵魂时那样,我们会在灵魂集市上看到多少惊得张开的嘴……”这才是挺着腰杆说的大实话。 132 马克•吐温是一个…

《微书话1018》121—130

微书话1018》121—130 作者 向明 121 有文化人感叹,中国每出现一种新的饮茶方式(比如从煎茶到泡茶),前朝的饮茶方式就被冲击消失,进而只留下少许的痕迹,这是社会动荡对文化冲击的直接后果。当下中国谈不上有内涵的茶道,只有泡茶的功夫表演。此外,在陆羽7000字的《茶经》中,也找不出“道”字,“茶道”,那是日本人的演绎。 122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日本江户茶…

《微书话1018》111—120

微书话1018》111—120 作者 向明 111 德国戏剧家莱辛说:“我们活得似乎永远不会死,我们死得也好像从来没活过。”这话说得够狠!从时间上讲,我们都活过,但死了之后,有如灰飞烟灭;曾经活过的事实,已不再重要。古人喜欢倡导,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让做过亏心事的人,多少有些后怕,因此他们急着把骨灰撒入大海,似乎比谁都环保。 112 公元1世纪,尼禄皇帝…

《微书话1018》101—110

微书话1018》101—110 作者 向明 101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挖掘出土了中国第一批彩陶,其图案与西亚发现的年代更早的彩陶风格非常相似,由此引发的彩陶文明“东来说”与“西来说”之争,至今“余音未了”。因为,哪怕在我国其他地方挖掘出年代稍早的彩陶片,也还是无法解释东西方彩陶图案高度相似的原因。 102 陶器的发明是一大饮…

《微书话1018》91—100

微书话1018》91—100 作者 向明 91 美国人史蒂文森在《去他的,飞机!》书中发问:“如驴子推磨般的日常生活以外,会不会有个别出心裁的生活在等着?”这是无须回答的问题。用脚步丈量以及周游世界是许多人的梦想,但千万别白走一趟呵。史蒂文森在游历日本、俄罗斯后说:“俄罗斯吵闹、邋遢,不修边幅;日本却保守、整齐,中规中矩。” 92 波兰诗人米沃什在《诗的见…

《微书话1018》81—90

微书话1018》81—90 作者 向明 81 在伦敦高级服装订制师眼里,大家都是“又聋又哑,毫无生气且形体还有所缺陷的物件”(据彼得•梅尔《有关品位》)。这话虽然有些苛刻,倒也符合事实。试想,世上有几个人的身材,完全契合黄金分割比例?时装模特的身材,也只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期才能算。过了巅峰期,时装模特就不需要穿衣打扮了吗? 82 很多人都吃过鱼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