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說出口的努力,是我面對憂鬱最深的孤單》— 你以為的逃避,其實是我正在撐著活下去
如果把心理疾病比喻成不同的氣候型態,你覺得憂鬱症會是什麼呢?梅雨季?颱風?還是突如其來的大雷雨?
會這麼問,是因為我發現,很多人——包括憂鬱症者自己——都不小心把憂鬱症當成一場短暫的天災:只要撐過幾天、熬過一段時間,就會等到晴朗的大太陽。
但其實,憂鬱症更像是一場不知何時開始、也不知道何時會結束的長冬。
你照著該走的路,一步步前行。完成工作、應對人際、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努力當一個不讓人擔心的人。
直到某天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早已身處一片無盡的冰原。
你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走到這裡的,也不知道這場寒冬還要持續多久。你只能繼續走著,每一步都沈重又孤單。
許多憂鬱症患者的狀態,從外人的角度來看,會讓人誤以為他們只是懶、只是擺爛,或是不夠堅強。面對自救與求援,他們看起來似乎也不夠積極。
但其實,很多憂鬱症患者,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
心理學研究指出,那些具備我們普遍認為「優秀」的人格特質——像是完美主義、責任感強、獨立、不喜歡麻煩別人——反而比一般人更容易陷入憂鬱。
心理學家 Paul Hewitt 與 Gordon Flett 在 1991 年的研究中指出,「自我導向完美主義(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與「社會規範導向完美主義(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與憂鬱症狀有顯著關聯。這類人常同時具備高責任感、情緒壓抑與自我否定傾向。
他們通常也更能承受壓力,卻也更容易忽略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日子久了,身心在不知不覺中耗盡,而他們自己卻從來沒有察覺。
試想,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責任感強、總想把每件事做到最好、也習慣一個人扛起所有事情的人,某天卻發現——自己連最基本的小事都做不到了。
明明以前可以輕鬆完成的事,現在卻變得困難重重。
無論再怎麼努力,現狀似乎都沒有改善,反而讓他越來越倦怠、越來越沮喪。甚至可能從原本的獨立自理,變成不得不依賴他人。
對這樣的他來說,內心會有多痛苦與掙扎。
憂鬱症的症狀包括:對任何事物以及原本喜愛的事物都失去興趣,感覺內心空洞或絕望,長期處於情緒低落或難過傷心,無法集中注意力或做決定,思考與反應變慢,睡眠障礙,感覺自我價值低落或感到過度內疚,暴飲暴食或無法進食,經常想到死亡或有自殺的想法。
從外人眼中看起來只是懶散、擺爛、不願面對現實。但你沒看見的,是他每天起床前在床上靜躺兩個小時,只為了鼓起勇氣面對洗臉這件事。
你有沒有過這種情況?
你不是不想站起來洗澡,只是坐在床邊就已經用掉今天所有的力氣。
你不是不想回訊息,只是你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的狀態。
人們不知道,其實憂鬱症的樣貌,不只是一臉憂傷,或哭泣不止。有些人表現出來的不是沈默或淚水,而是情緒暴躁、容易發怒,或是整天沉迷在遊戲與社群媒體中,彷彿與世界斷了線。
那不是脾氣差,也不是懶散,而是一種深層的無力感與逃避。那是他們能夠撐下去的方式,是為了活下來所做的本能反應。
你看得出那些行為背後,其實是一種無聲的求救嗎?
其實憂鬱症的人不是不想走出那個黑洞,他甚至比任何人都想走出來,但就是出不來。就像是身體卡在流沙中,越努力想出來,就陷得越深。
久而久之,你會覺得自己越無能,越內疚,而越來越討厭自己。
這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當一個人多次努力後仍無法改變困境,就會開始相信「不管怎麼做都沒用了」,進而放棄嘗試。
憂鬱症患者最常面對來自三方的壓力:內心對自己的批判、外界的評論,以及現實生活的重擔。
往往最傷人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那些看似「擺爛」的外表底下,是日復一日的內心審判,是心裡不斷開庭、辯論自己值不值得活下去的掙扎。
你能想像嗎?每天醒來,第一個面對的不是陽光,而是不知道今天醒過來的目的。
演員熱依扎曾說過:「我每天都在心裡死好幾回。」我相信這是真的。那不是戲劇化,那是一種太日常的疲憊。有時候最可怕的不是想死,而是——連活著也提不起興趣了。
而除了內在的自我指責,他們還要面對外在的誤解。
那些讓自己感到更加無能的同情的眼光,那些在知道自己病情後,因為受不了負能量而避而不及的身影,以及一些讓人壓力山大的假性安慰,比如「不要想太多」、「你已經很幸運了」,或「你就是太敏感了」。
其實很多時候,這些話並不是安慰,而是對方將自己的不適感給投射出去而已,並沒有真的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思考。
「現實生活並不會暫停」,是許多憂鬱症患者面臨到困難的事。他們可能因病情而工作表現不佳,頻繁請假,導致金錢壓力、甚至失業。
這些現實壓力讓許多人在掉到這個黑洞後,就很難再走出來。
憂鬱症的療癒需要時間和專業的治療。但患者本身也需要能夠允許自己「順其自然」、給予自己「什麼都不做也不用感到內疚」的空間。
可在現實中,這樣的空間並不容易取得。
當自己、外界與生活三方都無法提供喘息的餘地時,那些壓力往往會同時壓下來,把人壓得無法呼吸。
走出憂鬱,不是短跑,而是一場漫長的冰雪跋涉。不是幾天、幾週,甚至不是幾個月的事。對很多人來說,可能要好幾年,才能真正走出這個暗黑循環。
在這段路上,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指導方針,不是打氣鼓勵,而是有人可以坐下來,什麼都不說,願意靜靜陪著他們。
讓他們知道,現在這個空間是靜止的,是安全的,而他不是一個人。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請記得,他不是不願走出來,他只是已經走得太累了。你不用說什麼,只要不離開。那,就是一種最深的支持。
🥚給半熟的我們:
我們不一定要時時刻刻發光。
有時候,只是繼續呼吸、繼續存在,就已經是勇敢了。
如果你也正在一場沒有盡頭的寒冬裡,
願你知道:你不是一個人。
如果這篇文章陪你走過一段路,也歡迎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繼續創作與書寫心的故事 ☕
👉coff.ee/tangxindanps...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