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I 學會了跳舞,我們能從它身上學到什麼?— 洪翊博 HUNG YI PO(POBO)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
·
IPFS
·
Creative Media Gathering 第五場講座,分別由街舞舞者暨自由工作者洪翊博 HUNG YI PO (POBO)與馥谷餘 Fugu Fish Creative 技術總監陳炯廷 Tom Chen,分別帶來兩段精彩的分享。本篇節錄由洪翊博帶來的分享,首先回顧過往的創作歷程,接著聚焦在《AI 師傅》的創作分享,最後是他的反思以及觀眾現場提問。

最早,洪翊博會踏入劇場圈,是因為 2021 年疫情爆發時,洪翊博被裁員失業。當時他躺在床上滑手機,看到台中歌劇院有一個 LAB X 的計畫,聚焦在科技藝術的創作。他就利用這個計畫,做了一場演出。他回顧:「我實驗了一個概念,要是我的動作影響聲音,然後再影響這個環境,然後這個聲音跟環境,又反過來影響我的舞蹈,它會是什麼樣子?這形成一個循環。

這個循環概念延續到下一個作品《異象共存》。洪翊博表示,很幸運能與 C-Lab 聲響實驗室合作。在這個作品中,觀眾都戴著耳機,他和藝術家會製造黏膩的聲音直接侵入觀眾的聽覺。「我想要質疑的是,聲音跟光真的可以攻擊人嗎?作品在地下室呈現,觀眾會穿越我的演出路徑。在這個作品中,我漸漸意識到,科技在我心中變成了另外一個物種般的存在。」

這與下一個作品《無人知曉》形成對比,在那個作品中,科技彷彿是壓迫著洪翊博的存在。接著的兩個作品《放開你的腦袋》和《自由遊戲》,則採用 VR 技術,與觀眾一起創造排舞,科技在此轉變為連結的橋樑。

同一時間,AI 出現了,它進入了洪翊博的視線,驅使他創作一個作品叫做《AI 師傅》。洪翊博找到一個 Google 訓練 AI 走路的影片,他說:「那個身體感太讓我著迷了,太酷了,怎麼有人可以走成那個樣子?

洪翊博利用了 Unity 裡面內建 Machine Learning 的系統。他也選擇了「強化學習」,不給 AI 一個完美的指令,只有給它一個「目標」,譬如要它從「這邊」走到「那邊」去,走對了說「好棒」,走錯了說「不對」,一直反覆下去。洪翊博說明:「我一樣是抓它的軌跡,只不過我沒有想要他非常正確,我想要他有一些奇怪的樣子。我透過這個邏輯,讓 AI 去學我的動作,它就會生成出它自己的動作,而我的肉體可以再去學這個身體, 我們就可以變成另外一個循環。

洪翊博接著分享,他最早是街舞舞者出身,是街舞就會想要 battle,因此他在去年一個扶植計畫中的階段性發表,做了跟 AI 舞者 battle。由於訓練 AI 的時候,用的是洪翊博的身體資料庫,AI 某種程度上就是他的鏡像,他的另外一個分身,「我就是跟我自己的分身 battle。」

一股腦地實驗與創作之餘,他也反思許多的事物。第一個是資訊閉環下的創作焦慮。洪翊博說明,AI 有個詞彙叫做「模型崩壞」,舉例來說當我們把資料餵給它,第一次它算出一個漂亮的狗狗,重複把這個資訊餵給它,第二次就會出現亂數的圖形。「而我的 AI 師傅,也會出現這個問題,他第一次會用他自己特殊的軌跡做動作,但這個特殊軌跡的動作再輸入一次的時, 他的動作會變得越趨誇張,甚至是一團虛擬肉塊的爛泥。而這個爛泥是我要的嗎?我開始懷疑。

第二個反思是,倘若人類身體的數據化跟去人性化,這還是舞蹈嗎?而第三個反思,則是這些知識量輸入到 AI,而 AI 成長的幅度遠大於人類成長的幅度,這個結果是自己要的嗎?而洪翊博的第四個反思,是舞蹈 AI 幫自己增強了舞蹈,「我是否除了對戰,能跟他結合,創造一個新的運動法?這也是我疑問,還在繼續發展的過程。


提問 A:AlphaGo 在圍棋圈引起一個驚奇,讓人類驚呼原來圍棋還有這種走法。請問 AI 有讓你重新看待舞蹈嗎?

洪:前面我一直提到我是街舞舞者,但是各位看到影片,其實我離街舞的樣子已經越來越遠了。AI 會幫你把這個美感打破。他會自己有個奇怪的習慣,他手有時候可以穿膜,從他自己的肚子穿過去,我沒辦法穿過去,我只能用某種意念想像的方式,去讓自己的身體達到一個類似的狀態的時候,我的舞蹈就直接被揉成另外一個樣子。

甚至於我在跟 AI 師傅對戰的時候,我可以用我的精神的意念決定我到底今天是不是贏他。當我覺得我今天跳舞不好的時候,我會真的覺得我自己輸了 AI 師傅。當我自己跳得很好,我覺得跳得超級過癮的時候,當下我會覺得我贏過它。

提問 B:我有去看過你的上一場階段性表演,我好奇的便是你剛剛提到的,最後結尾的部分 感覺起來舞者是有點被 AI 師傅打敗,我不知道是我自己的錯覺?

洪:其實它沒有真正輸,我想要設計的是一個循環。你會感受到我好像輸了 AI 師傅 ,可能就是你看到的那一場,我自己的心意是那一天我輸了他。每一場都不一樣。

洪翊博於 CMG 分享。(來源:二三設計)
洪翊博於 CMG 分享。(來源:二三設計)

結語:洪翊博在講座中,對於觀眾相當坦然地剖析自己的過往作品。用肢體與聲音去衝撞,實驗著科技與人類之間的循環關係。由講座中也可以感受到,在玩耍著的同時,洪翊博也不斷地對自己的作品提出反思,試想作品可以帶觀眾與自己到哪裡去?這個產出是不是他要的?但是答案是其次的,重要的是過程中,我們也與創作者一起見證了科技與人類互動時,所帶來的衝突與美感。


🧑‍💻Creative Media Gathering#26報名由此去:lu.ma/5iqcs3hh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