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戲院結業的意義

海運戲院原來在1969年開業,當年是城中盛事,是各方面都相當先進的戲院,位於尖沙咀碼頭附近,連接着海運大廈,大型郵輪可以直接泊在旁邊,裏便是高檔的商場,是香港的一個地標,特別是對遊客而言。
那是香港準備騰飛的年代,雖然還未有地鐵,但交通也算方便,碼頭是巴士連接小輪的地點,也就是連結香港島和九龍的重要部份,相約在五旗桿之下是那年代的潮事,然後去逛海運大廈那些商場,再去看場電影,廣東道,星光行未算遊人如鰂,半島酒店外仍有一個相當規模的噴水池,有不同顏色的燈光影照,但沒有甚麼拖篋客,偶然會有幾個外國遊客,感覺是輕鬆自在,是一種獨特的香港風情,一種尖沙嘴的味道。
戲院便是繁華盛世的指標,轉入北京道不遠便有樂聲戲院,就是今天的Adidas旗艦店的位置,那座大廈仍叫做樂聲大廈。岀到彌敦道,在現在美麗華商場位置,曾經有樂官戲院,可能比較早拆卸,但因為披頭四曾在此演唱,所以歷久不衰,經常有人提起。再往前走在柯士甸道交界,便有倫敦戲院,在那年代算是比較熱鬧,每逢週末晚上,街角都擠得水洩不通,總有幾擋食物檔堆在門口,令人情緒高漲。
再走到佐敦道,先有嘉禾戲院,然後斜對面有快樂戲院,而熟門路的,應該知道在官涌街市那邊有一間民樂戲院。而再沿着彌敦道繼續走,在橫街內有一間華盛頓戲院,差不多在大華戲院附近,再走多一個街口,便是普慶戲院,當時被稱為左派戲院,會放映那些革命樣板戲的。而再向油麻地方向走,自然會走到有相當歷史的油麻地戲院,今天主要做粵劇,反而是一衆油尖區中仍然生存的戲院!如果再繼續往旺角方向數去,戲院的數目當然更多,我在此打住。
這些戲院的共通點是它們都是地舖,那大堂普遍相當大,大家可以自由岀入,大堂必然有劇照展覽,今期放映的,下期放映的,和敬請期待的,排在旺期的電影。也自然有各式海報,吸引大家的注意。或者是停下腳步,嗅一下爆谷的氣味,世界便是如此簡單美好。
香港地始終寸金尺土,商舖的需求很大,特別是尖沙咀一帶的遊客商業區,而迷你戲院的出現,戲院的規格都變成是商場內的一角,甚至是大同小異,談不上甚麽特色了。例如區內仍有的iSquare,The One和K11 Musea都有大型戲院,單計影廳的數目,可能比過去更多,但那種「盛況」卻遠遠不及。也可能是地鐵通車之後,大家的的岀行習慣岀現改變,海運戲院便變成距離(地鐵站)很遠,因此而淡岀大家的視線,也真的有可能。
我認為,海運戲院的結業,最令大家感觸的,就是最後一間單一影廳的街舖戲院,而且是超過半世紀的歷史,也終於成為香港人的盛世回憶,加上在如此世道,的確加添幾分悲劇性。不過,觀乎港人的習慣,這個最後一個星期,必然會大排長龍,最後兩天的特別場亦早已高朋滿座,看來可以風風光光的,再經歷一次當年的盛況,才正式告別,似乎也算無憾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