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樂隊?樂隊是誰!The Who?

大家大概知道who這個字是一個代名詞(pronouns),過去十多年,引起頗多討論和爭議,部分人認為自己有權選擇一個代名詞代表自己,男士不一定就是his/him,也可用her,甚至them/they等,現時熱議已減退,在此打住。但在五、六十年前,已經有用一個代名詞作為樂隊名字,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不過,當時沒有很大爭議,在文字上必然寫成The Who作為識別。不過翻譯成中文便有點麻煩,普遍譯成「何許人」,其實一個「誰」字已足夠,又好像太簡單。以廣東話說,可以是「邊個」,「邊位」,甚至是「乜水」,其實都有趣!
這支樂隊活躍於六、七十年代,之後因為原來鼓手Keith Moon猝死,找來另一人Kenney Jones替代,岀版了兩張專輯,但覺不對勁,直接宣布解散。到九十年代再重組,主要是做現場演唱,到大家有興致重新再做音樂時,又到低音手John Entwistle病逝。幾番延後,全新專輯《Endless Wire》到2006年才面世。他們配上Zak Starkey(就是披頭四鼓手Ringo Starr的兒子)作為鼓手,再加上不同的樂手填補,保持一直巡迴演唱。不久之前,突發新聞報道,在一次演唱之後,歌手Roger Daltrey大發脾氣,繼而辭退Starkey,引起樂迷一些議論。Starkey早在九十年代已跟樂隊合作,二十多年後,又何事引起如此波瀾?歌手和主音結他手Pete Townshend兩位始創成員都已過八十歲,何事仍那麽火呢?樂隊仍會繼續嗎?大家只能拭目以待。
英國的樂隊多如天上的星星,但具代表性的,The Who一定相當突出,他們的第一張專輯的封面上便岀現了英國旗,而後來一套談他們的紀錄片《The Kids Are Alright》,電影海報(也是同名專輯封面)上,他們四人倒睡在一起,一面巨大的米字旗覆蓋着他們,這個影像可算是劃時代性,在全世界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望便知他們是英國樂隊。
樂隊各人都獨當一面,鼓手Moon和低音手Entwistle這一對,幾乎就是樂隊聲音的
基石,合作無間又別出心裁的演奏,頗負盛名又影響很多後來者。結他手Townshend是主要創作人,有無限想像。而歌手Daltrey雄厚聲線,而且又算高大帥的Frontman,他們在台上的演出是備受推崇,很多人認為他們是不可多得的現場表演者。他們曾出席胡士托音樂節,Isle of Wright音樂會,口碑極好。他們在1970年在列斯市(Leeds)舉行的演唱,好評如潮,後來推岀近乎bootleg的錄音專輯,被譽為是史上最佳演唱會錄音專輯。
然而,樂隊最令人誇許的,是創造了搖滾歌劇這品種,而且有兩套,都算是家傳戶曉之作。第一套叫《Tommy》,在1975年寫成,是說一個聾啞盲的年輕人,如何成就為一個心靈領袖。當時是相當震撼,大受注目。兩年後拍成電影版,除了樂隊成員之外,還加上如Eric Clapton和Elton John等樂手助陣。大家一定聽過Elton John如何將一曲《Pinball Wizard》據為己有,變成自己的首本名曲。這套劇後來不斷有重演,直到千禧年後,仍有年青的劇團改編。
另一套叫《Quadrophenia》(普遍譯作「崩裂」),是描寫他們初岀道經歷過的Mod 文化。當時一些年輕人聯群結隊,穿着整齊,開着「綿羊仔電單車」四出招搖。這套劇同樣也拍成電影,當年有Sting(當時是警察樂隊的主音)參與演出。這套影響深遠,多次重演,記錄英倫的一代文化。
樂隊高峰期是六、七十年代,自己就是錯過了,就是時間不對。他們在加拿大卻頗受歡迎,有幾首冠軍歌。在八十年代初,他們決定解散之時,最後巡迴演唱選擇在多倫多近年尾作結。我在那年夏天看了他們一次,算是見識一下高質的現場演唱,可惜當時Keith Moon已作古,真是遺憾。

聽歌時間: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