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精準決策:哈佛商學院教你繞開大腦的偏誤,不出錯的做出好判斷

📖 精準決策:哈佛商學院教你繞開大腦的偏誤,不出錯的做出好判斷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面臨各種決策,你上一次憑「直覺」卻做出錯誤決定,是在什麼時候?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由 麥斯.貝澤曼(Max H. Bazerman)與 唐.摩爾(Don A. Moore)共同撰寫。前者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共領導中心主任,長年以行為決策學影響企業與政府;後者則是柏克萊哈斯商學院領導與溝通系主任,研究重點放在人們普遍存在的「過度自信」。
開頭先說,這不是一本輕薄的雞湯書,整本書不好讀甚至有點像研究論文集,是作者橫跨數十年研究整合、版本不斷更新的「行為決策學教科書」。
這本書我自己是以速讀的方式閱讀,遇到有興趣的章節才會慢讀,內容不是很好啃需要多花點時間消化。
書中透過大量實證與案例,拆解我們自以為理性的判斷,作者強調:在現實中,我們不可能「完美執行」上述每一步,正因如此,更需要警覺直覺的侷限,並建立制度來對抗偏誤。
提醒我們「看見偏誤」,書中舉出需多常見的偏誤,例如:
計畫謬誤:高估速度、低估成本
確認偏誤:只尋找支持既有信念的證據
錨定效應與聚焦錯覺:過度依賴起始資訊或少數線索
有限意識:忽略未被說出口的重要訊息
選擇超載:選項太多反而不選
風險框架與期望值思維:在規避與追逐之間擺盪
動機與情緒:「想要」與「應該」的拉扯
下面我會挑出三個最能引發共鳴的故事,透過這些故事分享偏誤如何發生,以及如何被拆解與修正。
▍ 計畫謬誤 × 確認偏誤:六步驟回歸理性

在專案規劃中,「計畫謬誤」往往是最直接也最常見的問題。人們普遍高估任務完成的速度,低估成本與難度,這樣的落差一直是管理學中反覆探討的課題。
書中舉到一個例子:一家高速成長的軟體公司準備推出新一代訂閱方案。行銷長信心滿滿認為三個月就能上線;產品經理也拍胸脯保證,兩個月即可封版;財務部門則計算出漂亮的 ROI。
聽起來一切順利,兩週後,第一個風險點浮現:核心 API 的第三方供應商延遲交付,資料映射也比預期更複雜。但在會議室裡,沒有人願意率先調整時程,大家都心存僥倖認為「我們跟別人不一樣,這次不會延」。
這正是典型的計畫謬誤,尤其在大型且複雜的專案裡更為明顯。更糟的是,我們往往會透過確認偏誤來為樂觀找理由:遇到支持我們的證據時,問的是「我能相信它嗎?」;而面對不利證據時,卻變成「我一定得相信嗎?」。
針對這樣的情境,書中提出了一套清晰的理性決策模型,幫助我們從直覺拉回現實,決策不是憑感覺,而是一條可以被拆解、檢查、甚至校正的路徑。以下是六步驟的概要:
定義問題
避免被既有解法綁住,別只解決表面麻煩,要回到核心問題。
案例:問題不是「如何三個月內上線」,而是「在法規合規與核心體驗不打折的前提下,上線時間與範圍的最佳組合」。
確立準則
現實中的決策很少只有單一目標,必須完整列出所有相關準則。
案例:合規、核心體驗(如註冊轉化率、首月留存)、技術風險(第三方依賴、資安)、收益與成本、品牌風險。
權衡準則
不同準則的重要性不同,必須量化其權重。
案例:財務與產品部門各自獨立設定權重,避免相互影響,再透過討論加總形成評分依據。
產生備選方案
建立多個可能的方案,同時也要知道何時該停止搜尋(避免搜尋成本大於資訊價值)。
案例:
A. 如期全功能上線(高風險、高成本)
B. 分兩波上線(先核心流程,次要功能延後)
C. 延後一季,一次到位(低風險,但機會成本高)
評估備選方案
衡量每個方案在不同準則下的表現,這一步最困難,因為涉及對未來的預測。
案例:
引入局外人觀,邀請其他事業體曾踩雷的 PM 來「潑冷水」。
每個方案的 Owner 必須列出「我可能錯的三個理由」。
在會議中設置「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角色,專責拆解主張。
計算最佳決策
以「準則權重 × 方案評分」計算總分,選出最優解。
案例:透過期望值的思維處理風險,最終結果是 B 方案(分兩波上線)勝出。
最後,一次成功的決策還不夠,真正的關鍵在於能否將好的方法制度化。也就是「解凍 → 改變 → 再凍結」:
每個重大專案 Kick-off 必須提交六步驟決策紀錄與風險金額化表。
會議中常設魔鬼代言人,並由不同部門輪值,避免淪為形式。
每季回顧至少一個延誤/超支案例,刻意練習「我們當時忽略了什麼」。
關鍵估算使用區間+信賴水位方式表達,迫使團隊正視不確定性。
💡 你的目標應該是解決問題,而非處理一時的麻煩。 Your goal should be to solve the problem, not just to deal with a temporary hassle.
讀完上面講述的整套方法論,我個人特別有啟發的三個方法是:引入局外人觀點、Owner 的自我風險評估、以及會議中設置的魔鬼代言人角色。這些做法有別於先前讀過的觀點,覺得很有趣且受用。
或許正在做專案的你,心理 OS 會想,理論大家都知道,實作又是一回事。但這也正是我們一直閱讀相關書籍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我自己是讀多了,融會貫通一些關點後,就能比較快的抓到一些核心精神。
最後,這裡也附上我覺得在專案管理領域很值得一讀的書籍清單,供參考:
《從A到A+》、《底層邏輯》、《SCRUM: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事》、《矽谷最夯.產品專案管理全書》、《告別瀑布,擁抱 Scrum》、《OKR:做最重要的事》、《OGSM 打造高敏捷團隊》、《BCG 問題解決力》、《零規則》…
▍ 錨定效應 × 有限意識:讓資訊回到桌上

關於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書中舉了一個零售連鎖企業挑選新任區經理的案例。
初試時,候選人 A 高大健談、PPT 俐落,候選人 B 話不多、學校背景普通,但履歷列出改善損耗與提升備貨的具體數據。
進入複試後,第一位面試官的一句「A 很有領導風範」成了全場的錨。接下來的討論圍繞著「風範」展開,有人說「A 跟客戶談一定有優勢」、有人說「B 似乎過於保守」。
整場面試小組聚焦在所有人都看得到的資料(共通評分表、表現影片),卻很少追問只有少數人握有的現場細節。例如 B 曾經在偏鄉門市將補貨週期從 10 天縮短到 6 天,並把退貨率砍半。這些真正能展現差異化的獨特資訊,在一輪輪重複共享的討論中被忽略了。
藉由這個案例凸顯了幾個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陷阱:
偏誤一:錨定效應從第一眼就開始了:A 的形象與流暢表述是極強的錨,後續所有資訊(包括小瑕疵)都被解讀為「可忽略的個性」,而 B 的沉默被解釋為「不夠主動」,即便他的作品證據更紮實。
偏誤二:團體的有限意識:資訊沒有被「拿到桌上」就等於不存在。團隊討論傾向重複大家已知的內容,而忽略那些僅由少數人持有、卻可能至關重要的獨特資訊。
偏誤三:選擇超載與決策耗竭:當候選人過多,資訊量過大時,面試官會進入「選擇超載」,在疲乏下更依賴第一印象。書中舉了經典的果醬實驗,提供 24 種口味讓人試吃,但多數人試吃完不買;反之,只提供 6 種口味反而購買率提高。
💡 聚焦錯覺(focusing illusion)是人們僅根據對一小部分資訊的關注,就做出判斷的傾向。他們過度看重那些資訊,卻低估了所忽略的資訊。 The focusing illusion is the tendency to make judgments based only on attention to a small portion of available information—overvaluing what is noticed while undervaluing what is ignored.
以這個面試案例來說,要如何打破上述偏誤?書中提出了幾個值得借鑑的流程設計,個人覺得非常受用:
結構化面試 × 標準化題庫:所有候選人同一組問題、同一組面試官、同一套評分量表,把主觀降到最低。
獨立評分 → 集體討論:先各自評分,再開會討論,避免第一個人發言成為全體的錨。
獨特資訊輪詢:每回合討論前,主持人先點名:「誰握有只有你知道的現場例證?」強制把非共享資訊說出來。
反向思考卡:要求每位評審填寫:「如果我看走眼,可能的三個理由是?」以降低確認偏誤。
限制候選池:一次只討論小而聚焦的一組候選人,避免選擇超載。
回歸均值調整:對極端高分者進行「回歸均值」的系統化調整,檢視其高分是否來自少量、可被替代的特質。
書中這些見解也讓我反思,在日常工作中有多少是因為第一印象或錨定效應而錯失了最佳選項。這套方法也提醒我們:偏誤無法完全消除,但可以透過制度設計來矯正。
▍ 情緒 × 公平 × 沉沒成本:理性決策的再定義

最後一個案例關於 理性 (rationality)、公平 (fairness) 與情緒 (emotion)。
試想,你站在天橋上,一輛失速電車正衝向五個無辜的人,身旁有一位背著大背包的工人。如果把他推下去,能救五個人。你會推嗎?
多數人不會,因為那是謀殺。理由是:目的不能合理化行為 (The end does not justify the means)。
再換一題,同樣是一輛失速電車。只要你拉下開關讓它改道,就會撞死一個人,卻能救下五個人。你會拉嗎?
多數人會選擇拉。雖然兩題的計算一樣(犧牲一人、拯救五人),但作者要我們思考一個事實:情緒與直覺確實在決策中佔有很大份量,而在某些情境下,我們卻能切換到「理性計算」。
💡 目的不能合理化行為。 The end does not justify the means.
另一個經典案例是「5,000 美元分配遊戲」。
想像你正在飛機上,身旁的陌生人提出一個看似簡單的遊戲:如果能達成共識,雙方就能分得 5,000 美元。唯一的規則是:馬克負責決定分配方式,而你只能選擇接受或拒絕。
馬克想了想,提出:「我拿 4,900 美元,你拿 100 美元。」
這時,你會怎麼做?
按照傳統的「經濟理性 (economic rationality)」邏輯,你應該接受,因為 100 美元總比什麼都沒有好。
但現實是,大多數人會拒絕。原因在於:這個提議嚴重違反了 公平性 (fairness)。我們不僅在意「金額多少」,也在意「分配是否合理」。拒絕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懲罰馬克的貪婪。
事實上,如果有人單純送你 100 美元,你幾乎不會猶豫。但一旦涉及「分配」與「比較」,公平感往往凌駕於純粹的金錢利益。
這個遊戲提醒談判者:若只追求個人最大利益,最終可能一無所獲;相反地,若能兼顧對方的情緒與公平感,反而能提高達成協議的機率與品質。
💡 公平性成了影響決策的要素。 Fairness becomes a key factor in decision-making.
對我來說,這個 5,000 美元分配的案例在職涯發展中特別有感。很多時候,利益本身並非唯一的核心,一旦引入「公平性比較」,那份被分配的落差感會掩蓋掉原本應有的喜悅。
▍ 後記:把好結果與好決策分開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穫是:好決策不是靠天賦,而是靠設計。
書中提到的「設計理念」,讓我聯想到先前讀過的幾本書,雖然題材不同,但提出的方法論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當人生卡關時,透過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的工具,重新定義並解決人生問題。
《人生勝利聖經》:成功不是來自天賦,而是來自每天的選擇與持續練習。
《子彈思考整理術》:所謂有意識的生活,就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先為自己做主。
《大人學選擇》:人生真正的關鍵,不只是「選擇什麼」,而是「如何定義問題,以及用什麼方式思考選項」。
我自己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如果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一套方法和邏輯,這樣生活會不會太累?
但也正因為閱讀這些書籍,才有機會反思自己長久以來忽略的偏誤。我們無法一次把所有偏誤都醫好,但至少在每一次重大抉擇時,能更接近最理想狀態。
💡 在不確定的世界裡,理性不是一把通行證,而是一套每天都要被檢查、被校正、被再訓練的生活技藝。
讀到最後,這本書讓我聯想到最近聽的一集 Podcast:《EP191|GPT5上市,以及奧特曼與OpenAI的誕生》。節目談到 Sam Altman 的背景,形容他是一位「超級樂觀者 (Super Optimistic)」。
或許正是這份樂觀與直覺,讓今天的 OpenAI 得以誕生。但深入了解後會發現,他的樂觀並非空洞的理想主義,而是帶有策略與責任感的長期願景,相信科技能帶來更好的未來,並積極投身於這場變革。
這也讓我想到 《Airbnb創業生存法則》 中的一句話:悲觀主義者通常是對的,但樂觀主義者才能改變世界。
最後,我想留給自己與大家一句話:
別把直覺當成敵人,但請永遠為它設計一個好制度。唯有檢視過程的品質,才能讓我們在一次次選擇中,不斷改進。
#閱讀筆記 #B128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