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现宪法承诺,不应被视为“异见”
当公民依据宪法提出工农权益的落实要求,这样的行为究竟是什么?是异见,还是最根本的忠诚?这是一个关乎政治合法性、关乎宪法尊严的核心问题。
从法理、政治哲学与历史实践的多重视角来看,答案显然只有一个:要求兑现工农权益,不仅不是“异见”,恰恰是对宪法和社会主义宗旨的最根本拥护。
法理层面:宪法不是摆设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条文明确规定了工农的主体地位、劳动权与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因此,要求落实这些明文规定的权利,是在维护宪法的尊严。将此种诉求简单贴上“异见”标签,本身就是对宪法地位的消解。
政治哲学层面:合法性来自兑现承诺
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承诺—兑现”的循环之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根基,正在于对“公平正义”“人民当家作主”的承诺。
真正的“异见”,是反对宪法所确立的国体与政体。而要求兑现宪法与社会主义承诺,则是希望体制能够更好运行在其自称的理想轨道上。这是建设性的忠诚批评,是政治体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把这种诉求污名化为“异见”,是一种偷换概念:它把对“实践不足”的批评,歪曲成了对“理念本身”的否定。
现实层面:为何正当诉求会被扭曲?
问题在于,为什么如此合乎逻辑的要求,会在现实中屡屡被误解、甚至被敌意化?
利益结构的阻力:真正落实八小时工作制、同工同酬、集体谈判权,必然触动既得利益格局。
“稳定”话语的滥用:当“维持现状”被混淆为“维护稳定”,一切改变都可能被污名化。
定义权的垄断:谁来界定什么是“异见”?如果定义权掌握在垄断性话语体系之中,正当要求也可能被随意贴上负面标签。
国际比较:忠诚批评是普遍政治智慧
在国际政治中,“忠诚反对”早已被视作民主与合法性的重要支柱。
英国:议会体制中的“忠诚反对党”(Loyal Opposition),职责正是监督执政党是否履行承诺,而非颠覆制度。
北欧国家:工会与政府之间的集体谈判机制,并未被视为对体制的挑战,而是确保社会契约兑现的制度渠道。
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政治形式不同,但工会、基层组织仍承担着监督政策执行的职责,其批评被视为体制改进动力,而非敌对势力渗透。
这些案例表明:建设性批评纳入制度轨道,才是政治稳定与合法性长久的关键。 相反,把正当诉求一概压缩为“异见”,不仅削弱宪法权威,也损害体制自我更新能力。
结论:健康来自回应,而非消音
兑现宪法赋予工农的权利,不是“异见”,而是最根本的忠诚。一个体制若连自身根本大法的承诺都无法兑现,那么合法性就会被逐渐侵蚀。
国际经验已经证明:能够容纳“忠诚批评”的制度,往往更有韧性;能够回应而非消音的政权,才更具长久稳定性。
因此,当工人、农民、公民依据宪法提出正当诉求时,这应当被理解为对国家制度的深度参与,而非被排斥为不稳定因素。
真正的危险,不在于人民的呼声,而在于体制对这种呼声的压抑。一个健康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把对正义的呼唤,转化为自我革新的动力,把宪法从文本变为现实。
兑现宪法承诺,才是对国家最深沉的忠诚,也是体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 附录一:符号化 / emoji-公式版
⚖️ 宪法 = 国家根本大法 👷♂️+👩🌾 = 主体地位(第一条) 权利集 = {劳动权 🛠️, 休息权 😴, 社会保障 🏥, 公有制 🏭} 📢 要求兑现(权利集) ≠ “异见” ❌ = 忠诚呼声 ✅ 稳定度(制度) ∝ 回应度(批评) 压制 > 回应 → 🔻合法性熵增 回应 ≥ 压制 → 🔺制度韧性 📑 附录二:人话简明版
宪法明明写了工农是国家的主体,保障劳动和社会权益。
公民要求这些承诺兑现,完全是合法合理的,是忠诚不是异见。
真正的稳定,不是靠压制呼声,而是靠回应呼声。
如果连宪法都成了摆设,合法性就会被一点点掏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