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决定了我们如何记住?——看《南京照相馆》
IPFS
我原本是不太看这类电影的。抗战题材,常常不是热血过头,就是苦情泛滥。这次《南京照相馆》一上映,朋友劝我:“不一样哦,这回是冷静、克制、小人物。”我咬咬牙买了票,结果,看完更迷茫了。
这部片确实不一样。镜头漂亮、节奏紧凑。一家照相馆,一卷底片,一群普通人。导演极力避免喊口号,也不撒狗血。你甚至会觉得,那些日本兵像是AI剧本里的NPC,走来走去只为推动情节。
最有趣的,是它的“恰到好处”:想做历史,又必须是一部“能上映”的历史片,于是成了一部计算精准的电影——“恰到好处的主旋律”、“恰到好处的苦难渲染”、“恰到好处的历史感”。
可,真的恰到好处吗?
豆瓣上不少人说,看完更恨日本。这当然是“恰到好处”的效果。但这份“恰当”让我有点害怕:我们是不是已经更容易记住“恨”,却渐渐忘了如何理解人性和历史的复杂?
片中人物高尚得恰到好处:在紧张和恐惧中,仍坚定地“为民族保存证据”。可现实中的我们,早就学会了怎样在看历史时戴上一层厚厚的滤镜——也是一种“恰到好处”。
电影结尾显影那一幕,底片仿佛终于从黑暗中浮现。但我心里冒出的问题却是:在“显影”的背后,谁在选择记忆?谁又在决定我们如何记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