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受害者为什么多是好女人

维舟
·
·
IPFS
对新一代女性而言,这是值得记取的深刻教训:警惕那些以自我为中心、一再突破你边界的求爱者,那不是爱,因为真正爱你的人必然首先会尊重你、共情你的感受。
河北孟村杀妻案最后一晚的电梯监控

8月21日深夜,河北孟村的刘某(25岁)陪着醉酒的丈夫金昊(26岁)回家。等她的父母再见到的时候,她已没了呼吸,浑身是伤,尸检报告里描述:“蛛网膜下腔血液沉积,右颞、左顶头皮下血肿,肺淤血表现……腰部三处愈合期的骨折伤……”

根据警方通报,她的致命死因是头部遭钝性打击,凶手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丈夫金昊。她遭此毒手的直接导火索,可能是给他的出轨对象打了一通电话。

事发后,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公众震惊的是施暴者如此残忍,而受害者的亲友们还有另一层震惊——连他们都不知道她身处地狱之中。

据她一位高中校友回忆,她当年单纯开朗,特别爱笑,婚后给人印象一直是生活幸福,“因为她从来只分享美好的事,她的心里充满美好”,“她不该死,她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人”。

在她没有流量的社交媒体上,满是对幸福美满家庭的祈愿:

“我是市井小民,梦想是家人平安,嫁个普通人,平平淡淡安安稳稳过完这一生。”

“什么大富大贵大起大落都不重要,有了体贴有责任的老公,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有了平安安稳的小家,足以幸福地落泪了。”

“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受害者的微博截图

看得出来,她不仅是个好女人,而且看得出来一直努力想做个好妻子。无独有偶,在广东佛山的杨晓东杀妻案中,受害者的高中同学也回忆:“她可以说是我见过最温柔最善良的女孩,高中三年,她都像个姐姐一样包容我们。”

相比起来,她们的丈夫却都极为残暴:杨晓东在妻子提出离婚7天后,就殴打并驾车撞击她三次,还疯狂地朝她捅了136刀,甚至在当初结婚登记时就威胁不答应就杀她全家;刘某在婚后不久就遭家暴,一再逆来顺受,最后却被丈夫打得没了人样。

为什么家暴的受害者多是好女人?为什么“好女人”却偏偏会栽在“坏男人”手里?

原因之一,恐怕恰恰是受害者被“好女人”的自我价值认同束缚住了手脚,让她们更倾向于采取包容、忍让的态度,因为她们相信这是“爱”,相信只要自己再“努力一下”,早晚能感化对方,至少挽救这段千疮百孔的关系——就像童话故事再三暗示,“逆来顺受是通往幸福的前提”,然而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童话。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好人”通常意味着为了照顾他人感受而忍让、克制,自我牺牲奉献。孟村家暴案的两位事主是高中同学,本来女主成绩更好,是为了男友才降分入读石家庄政法职业学校;读大学时,她自己买几十块钱的杂牌衣服,却省吃俭用去优衣库给男友买新衣。

自2021年10月16日结婚之后,刘某多次遭家暴,为了掩盖伤痕,夏天也穿长袖长裤,眼角流血就说是骑车摔的,她弟弟说,那是因为姐姐“想保留婚姻的体面”。

她的家属张女士说:“刚结婚没到十天的时候,她就说打得她受不了了,这个我们有录音。然后他们(男方)就一直在道歉,他也一再保证不会再有下次了。”刘某此后再也没有向娘家人倾诉自己被家暴,“她太要强了,她就忍着,怕父母担心。”

相比起来,凶手金昊名声从来不好。他从高中就开始热烈追求女主,追了多年,甚至把她的其他爱慕者都打跑了。老同学回忆,他爱霸凌别的学生,“上高中时,他就是小‘混混’,有权有势,爱打人,我们都怕他”,以至于高中毕业后两人一度短暂分手后,身边友人都劝她不要复合。

这样的事例看多了,难免让人疑惑:为什么好女孩被坏男孩追到手了?仅仅是因为他死缠烂打,而她善良好骗吗?

我想,这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越是那些善良、容忍的女孩子,通常越是不善于拒绝人,边界感不清晰,其结果就是底线可能一再遭突破;更关键的是,她们的“懂事”意味着她们极有可能成长于缺爱的原生家庭中,这使得她们抵挡不住那种热烈的情感轰炸,因为那正是她们内心渴望的,之后即便遭遇家暴,也总想着可以回到初期的甜蜜,而从小缺爱带来的独立,又使她们不习惯向原生家庭求助——求助甚至会让她们产生一种有毒的羞耻感,因为那是“不体面”的事,不敢声张让人知道。

凶手的原生家庭则迥然不同。无论金昊还是杨晓东,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都极有可能是自恋人格障碍(NPD),这类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全能自恋,不但控制欲、支配欲极强,且把别人对自己的好视为理所当然,他们最乐于猎取的,正是那种“高价值、低自尊”的“好人”——因为高价值才能满足他们自恋,而低自尊才会屈从。

这其实是低度发展的人格特质。每个人在人生之初都是全能自恋的,弗洛伊德称之为“婴儿陛下”,其愿望就是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就能有一个“完美母亲”满足自己所有欲求。武志红在《深度关系》一书开篇就清楚说明了全能自恋与暴力的关联:

全能自恋是婴儿最原初的心理,因此也是人最原初的心理。它的逻辑是,“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念头而运转”。当全能自恋受损时,人会产生自恋性暴怒。我将其称为“全能暴怒”,觉得这个词比“自恋性暴怒”更合适一些。受全能暴怒驱使时,人会产生毁灭欲。

这种人总是一副“自己永远有理”的样子,甚至他打你也都是因为你有什么不对,但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的全能自恋其实和受害者的人品、行为没有关联,常常只是自恋受挫带来的暴怒。

杨晓东的抑郁症,极有可能就源于此:他发现现实世界并不如他所愿,妻子比他更优秀,他就更要牢牢掌控,在那种优越感和支配欲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自卑。

这可以解释一些家暴男的深层心理动因:他们实际上是“被宠坏的孩子”,真的自视为皇帝,认为家里的一切都得围绕着自己转,因而稍有不如意就不惜诉诸暴力手段,连工作失意,也打老婆出气。这种人嘴里说的“女人打服就好”,就表露出他们内心想的是把妻子完全工具化、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

这种人格的养成,意味着在早年经历了人格发育的停滞,那往往是和母亲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尤其是受到了过度溺爱,以至于将别人围绕着他转视为理所当然。也就是说,他的“本我”(“内在的小孩”)没有被“超我”(“内在的父母”)约束,结果就是为所欲为的全能自恋泛滥成灾。

在孟村杀妻案发生后,婆婆居然还帮忙掩盖,通关系搞到心梗的死亡证明,试图毁尸灭迹。这足可证明,这个当妈的完全没共情另一个女性的痛苦,而是对儿子纵容到底。

事实上,在这对小夫妻婚后第一次发生家暴后,婆婆面对上门来的媳妇娘家人,只是象征性地打了儿子几下,说“我管教无方,儿子不是人”,但并没有正式道歉。

这也是为什么越是那些重男轻女的地区和家庭,家庭暴力越是高发:因为在那样一种有毒的社会氛围中,男性从小就受到过度宠溺,在成长过程中和母亲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本该被约束的全能自恋迟迟没能获得健康发展,最终将这一模式带入到了亲密关系中,认为妻子也应当继续扮演“完美母亲”的角色,予取予求,横挑鼻子竖挑眼,稍有看不惯就拳打脚踢。

对新一代女性而言,这是值得记取的深刻教训:警惕那些以自我为中心、一再突破你边界的求爱者,那不是爱,因为真正爱你的人必然首先会尊重你、共情你的感受。

如果你有个女儿,别只是把她培养成“好女人”,太过懂事未必是好事,有边界、有锋芒才能让她们活出自我;当然,如果你跟我一样有儿子,那更要告诉他们,世界不会围绕着你转,别人更没有这个义务,暴力并不是力量的展现,只不过是招认自己无能。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