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知識點-訓練要素調控

Miles
·
(修改过)
·
IPFS
·

談到訓練肌肉,就不得不提到訓練強度,
訓練強度由 重量 x 次數 x 組數 所得到的數字,藉此來追蹤訓練量。

由於有組數的概念,就還要加上每一組之間的休息時間,
休息時間越短,強度越高,因為肌肉還不足以對抗下一組的訓練強度,
反之,強度則越低,通常一組休息時間會落於 1 ~ 3 分鐘。

強度通常我們會用 RM 作為重量判斷的標準,
RM(Repetition Maximum)稱為最大反覆次數,
用白話一點的方式解釋就是,能夠舉起一個重量的最大次數。

以 RM 的次數來分類我們的肌力訓練,通常會有以下三種類型,
最大肌力訓練 3-6 RM,強度較高,適合對自己體能掌握程度較高的訓練者。
肌肥大訓練 8-12 RM,適合穩定進步的中手,這裡就會需要漸進式負荷。
肌耐力訓練 12-15 RM,此階段較適合新手,使用重量低,利用高反覆次數來熟悉動作。

組數(Set)
為什麼訓練肌肉不會只做一組?
肌肉的鍛鍊與成長通常需要 2-3 組以上才會產生微小撕裂傷,
如果肌肉只做一組就受傷,那未免也太脆弱了,
所以,在訓練時,同一個動作會依照時間的推移進行修改,例如

新手訓練者,每個主要肌肉群會進行 2-3 組,安排 1-2 個動作
中級訓練者,每個主要肌肉群會進行 4-6 組,安排 2-3 個動作
資深訓練者,每個主要肌肉群會進行 6-7 組,安排 3-4 個動作

訓練組(Training Volume)= 重量 x 次數 x 組數
訓練時,會由計算訓練組來判斷此次訓練量為多少,
這樣我們才能追蹤自己的訓練程度以及該如何拿捏加多少的訓練量。

但是,相同的訓練量不代表相同的訓練強度

9 公斤 x 20下 x 5組 = 900 公斤,肌耐力訓練。
30 公斤 x 10下 x 3組 = 900 公斤,肌肥大訓練。
30 公斤 x 3下 x 10組 = 900 公斤,最大肌力訓練。

雖然以上的訓練量都是 900 公斤,但是他裡面的意涵卻不同。
結合我們剛剛所講的概念,
9 公斤 20 下的訓練屬於肌耐力訓練。
30 公斤 3 下的訓練就屬於最大肌力訓練,相對負荷也高。

所以,肌力訓練其實就是調控這三個要素的藝術,
如果你在進行突破,可是卻卡關的時候,
可以問問自己 訓練組 有沒有試著往上提升?
或是,我有沒有適當的在向同組數次數下,去增加重量這個變因,來挑戰自己的肌力?

有了這個公式,就有實際的數據可以參考與追蹤,
不過,影響訓練強度的因素還有很多,
例如,休息時間長短、疲勞管理、每組反覆次數肌肉的受力時間長短...等,
這個只是最基本的公式,
剩餘的我們留到下一篇再講。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Miles書寫下對自我的探索, 書寫下對興趣的追求, 書寫下對事業的嚮往。 本業為執筆的教練,願我能在每次落筆後,得到釋放。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練習不想要」第二章導讀

「練習不想要」第一章導讀

晨光中的恐慌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