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真相:幸存者的力量,不是施害者的功劳

Herstory2025
·
(修改过)
·
IPFS
创伤可能会迫使我们重新塑造自己,但任何时候,加害行为都没有正当性。

前几天,我在 YouTube 上刷到一个视频,标题类似于“共情者如何吸收自恋者的黑暗并重生”。视频的意思大致是:共情者在与自恋者的相处中,会被迫面对黑暗,从而完成蜕变,变得更强大、更有智慧。听上去很励志,甚至带点灵性鸡汤的味道。看到小半,我就关掉了视频并且打算写下这篇文章。

问题究竟在哪里?

首先,这种说法有一种很微妙的偷换。它把一种本来是伤害性的关系——自恋者对共情者的打击、掠夺和操控——包装成了“成长的礼物”。结果就是:自恋者的存在似乎被赋予了一种正当性,甚至成了“帮助共情者进化的催化剂”。这显然是很荒谬的。因为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共情者在与自恋者的关系中,并不会收获成长,反而会经历严重的自我怀疑、情感枯竭和长期的心理创伤。

其次,这样的说法暗中转移了责任。原本应该被追究的是加害者的行为和操控,而在这种叙事里,加害者好像成了某种“灵性导师”。与此同时,真正的受害者却被要求去体会“痛苦中的礼物”,甚至要感恩于自己的伤害经历。这其实是一种二次伤害,让人再次陷入羞耻和自责。

那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现实里,大多数共情者在遇到自恋者时,并不会自动成长。很多人会陷入长期的困境:被反复的操控、贬低、情感勒索折磨得失去自我;有的人甚至会发展出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出现焦虑、抑郁、情绪麻木等症状。这些都是“被摧毁”的多于“被锤炼”。

当然,确实有少数人,最终能够从这样的关系中幸存下来,并且逐渐在事后走向成长。但这并不是因为自恋者的“馈赠”,而是因为这些幸存者本身具备一些条件:比如有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有外部的支持系统(朋友、书籍、心理咨询),或者在后续接触到心理学和疗愈资源,从而逐渐理解了关系的本质,把经历转化为力量。

也就是说,成长是幸存者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的成果,而不是自恋者带来的“祝福”。如果非要打比方的话,自恋者只是在生活里制造了一片废墟,而幸存者是那个在废墟里重新盖起房子的人。功劳属于幸存者,不属于制造废墟的人。

这里还有一个更深的风险。

如果我们接受“自恋者是共情者进化的催化剂”这样的叙事,就会不自觉地替加害者洗白。这种浪漫化的说法听上去温柔,实则危险,因为它掩盖了权力与伤害的真相。创伤可以成为成长的土壤,这没有错,但前提是我们要先清楚地看到:创伤是因为有人制造了伤害。成长的可能性属于受害者,责任和过错属于加害者。混淆这两者,就会陷入对加害行为的纵容。

更健康的理解应该是:

共情者的成长不是自恋者带来的礼物,而是幸存者在废墟里自我重建的成果。创伤有时能转化为力量,但这从来不是施害者的功劳。受害者的修复与成长,首先需要安全、边界和真实,而不是浪漫化的“黑暗礼物”。

所以,当我看到类似的视频时,我会提醒自己:别被漂亮的词藻迷惑。真正的成长,永远来自幸存者自己的选择与行动,而不是加害者的存在。那些把“自恋者”包装成“导师”“催化剂”的说法,本质上就是一种话术操控。它掩盖了权力和伤害的真相,让受害者在伤口上再次被撒盐。成长从来不是施害者的功劳,而是幸存者的血与泪、痛与醒换来的。

创伤或许能成为成长的土壤,但加害行为本身只有肮脏和残酷。任何试图浪漫化、合理化甚至歌颂它的叙事,都值得我们毫不留情地揭穿。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erstory2025Rewire the Futur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