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東南亞,大陸與海洋的雙生舞
當我們來到東南亞,經常在地理上聽到兩個詞:「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
最近,我才知道,中南半島一帶的國家與地區對應的是「大陸東南亞」;馬來群島一帶則是「海洋東南亞」又名島嶼東南亞。
從世界地圖上俯瞰,東南亞宛如一片巨大的榕樹葉,飄落在亞洲大陸與廣袤太平洋的交界處。這片被中國古人泛稱為“南洋”的土地,實則內部分裂為兩個性格迥異的世界——大陸東南亞與海洋東南亞。它們如同孿生的雙胞胎,共享熱帶季風的呼吸,卻在不同地理搖籃中孕育出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態,在歷史長河中演繹著一場永不停歇的雙生舞曲。

中南半島國家的文化受到了印度和中國的文化影響,受印度文化影響較大的國家有泰國、老撾、柬埔寨、緬甸,越南則主要受中華文化影響。中南半島國家宗教信仰比例以佛教徒居多,少數為穆斯林及印度教徒。
中南半島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距今四千年以前的和平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南亞語系人群首先進入中南半島,並帶來了農耕技術。
七世紀到十二世紀,高棉帝國(又稱吳哥文明,今吳哥窟)是中南半島首先興起的文明,該文明主要受印度文化影響,雖然高棉帝國的繼承者柬埔寨在十二世紀後漸漸衰弱,但高棉帝國在宗教、文字與文化上,對後來的泰國、緬甸、老撾等中南半島後來興起的國家都有深遠影響。
隨著傣族與緬族逐漸遷入中南半島腹地,泰國的前身素可泰王國、老撾的前身瀾滄王國、緬甸的前身蒲甘王國於十二世紀以後依次興起於中南半島。
相關書籍《吳哥之美》,蔣勳老師在14次實地考察後,以書信體寫作了藝術文化專著,書籍結合元代周達觀《真臘風土記》等史籍,解析了吳哥遺址群的建築內涵、藝術特質、宗教背景與歷史變遷。將靜態的遺跡通過散文筆法轉化為動態的美學對話,探討了生命輪回與宇宙秩序觀,並兼具導覽功能與哲思深度。
最近,我也剛聽了《壯遊者》播客,閒談吳哥窟 - 水庫、肘尺、廟山五塔和壁畫里的市井👇


華萊士以“馬來群島”一詞作為其記錄當地研究的重要著作的名稱。他注意到似乎有一條隱形的界線將亞洲和澳洲的動植物分開。為紀念他的發現,科學界將劃分這兩區的界線稱為華萊士線。冰河時期的分界線由婆羅洲和蘇拉威西島之間的深海海峽形成,並穿過巴厘島和龍目島之間的龍目海峽。過渡區現稱為華萊士區(Wallacea Zone),擁有源於亞洲和澳洲的混合種,以及當地的特有種。
有趣的是,在剛剛的圖片,我們可看到馬來西亞的西馬屬於大陸東南亞,與之相隔南中國海的東馬屬於海洋東南亞。
西馬:: 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地理上包括吉隆坡、檳城、柔佛在內的11個州;
東馬是指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婆羅洲)的沙巴和砂拉越州兩個州組成,東馬擁有獨立的移民權力,並與西馬在族群、文化和經濟發展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
歷史與聯邦構成:
馬來西亞於1957年獨立後,西馬的部分才獨立;
東馬(沙巴和砂拉越)在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可看我之間的相關文章:大馬的一國兩制 — 東馬·貓城古晉
海洋東南亞由兩萬多個島嶼組成的巨大 archipelago,散落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如同一把碎玉撒落在蔚藍畫布上。這里沒有大陸東南亞那樣連綿的山脈與廣袤的平原,取而代之的是被海洋分割的島嶼世界。地理的碎片化塑造了海洋東南亞的開放性格——這里的居民不是固守土地的農民,而是駕馭風浪的航海者。海洋不是阻隔,而是高速公路;季風不是災害,而是信使。
在這個世界里,貿易取代農業成為文明發展的核心動力,港口城市而非內陸都城成為文明的中心。從室利佛逝到滿者伯夷,從馬六甲到馬尼拉,這些依海而生的政權依靠控制海上貿易路線而繁榮,它們的文化如同海納百川,吸收了來自阿拉伯、印度、中國乃至歐洲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海峽文化”。
這兩大區域的劃分不僅是地理的,更是文明形態的深刻分野。在政治組織上,大陸東南亞的中央集權“曼陀羅”體系與海洋東南亞的港口城邦聯盟形成鮮明對比;經濟基礎上,水稻農業的穩定性與海洋貿易的流動性塑造了不同的社會結構;文化取向上,大陸地區對印度教佛教的深度內化與海洋地區伊斯蘭教基督教的本土化適應展現了不同的文明選擇路徑。
縱觀歷史,陸海之間的互動從未停止。吳哥王朝的崛起離不開其對南海貿易的參與;馬來半島始終是大陸與海島文化交流的橋梁;湄公河三角洲的開發見證了越南人向海洋的挺進。這種互動在殖民時期被重新配置,西方勢力通過海洋進入,卻重塑了整個東南亞的政治經濟格局。近現代以來,東盟的建立正是對這種陸海二元性的自覺整合,試圖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構建區域共同體。
今日的東南亞,大陸部分通過中南半島走廊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緊密相連,海洋部分則依托馬六甲海峽等戰略水道深度融入全球貿易網絡。這種地緣經濟的新態勢,既是歷史模式的現代回響,也預示著未來發展的不同路徑。大陸東南亞在區域一體化中尋求出海口,海洋東南亞則通過投資與移民不斷向大陸延伸影響力。
本周六晚上八點,線上交流:從台灣望向南洋|旅行與旅居,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