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落衡

叶清明
·
·
IPFS

辰曦常被人说"不像个孩子"。

她不会无故哭闹,不爱玩闹嬉戏。她安静、懂事、谨慎得过分,有时只是端坐一旁听话,也能让宫人不由得生出几分敬畏之意。

太子发现得更早。

那是一次宫宴,诸皇子皇孙齐聚,皇帝将辰曦唤至案前,赐她一块糖糕。辰曦垂首谢恩,规矩周全,却不怯不娇。等她坐下后,才忽然轻声开口:"这糖糕是荔枝做的,不是广南进贡的吗?今年广南不是闹水患了吗?"

这一句话,让周围一瞬静了下来。

皇帝失笑,道:"你倒晓得得细。"

辰曦眨眨眼,有些局促地解释:"是红莲姐姐说过,每年这个时候都该吃桃糕,但今年没见到......我就问了一句。红莲说广南贡品被调去了赈灾,所以......"

她话没说完,皇帝已轻声笑着摇头,道:"倒是个机灵的。"

但太子却没有笑。

他低头斟酒时,眼神微凝。几日后,他遣人悄悄调查了一下那日辰曦身边的人,却发现她并未与任何外臣子弟接触,也未被宫中哪个主事嬷嬷刻意教导时政。

这孩子是靠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的。

——

再之后,是一次无意间的闲谈。

辰曦那日贪玩,错过了时辰课,被太子正好撞见。

"慧安郡主也会贪玩么?"太子笑得温和,语气却不轻不重。

辰曦吐了吐舌头:"太子哥哥,不是贪玩,是......我想看看藏书阁里的地图,红莲说我父亲从前常驻边地,我想知道那是哪。"

太子挑眉:"你父亲守过哪地?"

"陇右。"辰曦答。

太子沉默片刻,忽然道:"若你是边军主将,有贼寇劫营,而你粮草迟迟未至,当如何应对?"

辰曦被问得一愣,却没有慌张。她眨了眨眼,认真地思索了一会儿,然后回答:"若是小股贼寇,不必应战,留人夜间佯装撤营,诱其入伏......但若是兵力悬殊,那......就只能等。不能动,不然士气更乱。"

"为何不能动?"

"因为动了,兵会散。那时候不是靠剑,是靠稳。只要敌人以为你不会逃,你还有机会。"她一字一句,竟说得极清楚。

"这答案...与当年云将军守陇右时的奏报一字不差。"太子若有所思,"你竟连父亲的军报都背下来了?"

辰曦低头:"红莲姐姐说,父亲的书信都收在麟德殿第三格..."

太子看着她,半晌,竟笑出了声:"辰曦,你的脑子......比你自己想得要清醒多了。"

——

自那以后,太子时常会"偶遇"辰曦。

他送她书——不是《千字文》之类的启蒙读物,而是《史记》片段、兵书残页。他会随口提一句:"这篇你若看得懂,便与我说说。"

辰曦起初只是看着新奇,到后来渐渐习惯与太子对话。她说自己不懂,却总能从蛛丝马迹中猜出大意,甚至提出"那将军为什么弃城固守""这场仗其实不是输在兵力"等问题。

太子越来越确信,辰曦是可以被培养的,是一颗很好的棋子。

这世上有一种人,不用给她答案,只要给她一把钥匙,她自己便能推开门。辰曦就是这样的人。只是她年幼,不知这门后是风雪,是刀锋。

——

而皇帝并非毫无察觉。

他让辰曦住入宫中,确实有慈心成分。但更多的是——这孩子是将门之后,血脉清白,不属诸党,却有慧根。养在膝下,长大之后若嫁人、或为人所用,都可控。

至于让月珩进宫教武?

那是另一个筹码的试炼。

月珩的父亲是当年旧臣,文名满朝,却因不愿参与权争而退隐。他的儿子——天资高绝,品性端方,最适合几年后送入边疆,镇一地安一方。他入宫,不过是走向军中之前的一步棋,顺便替皇帝"照看"辰曦。

只是皇帝未料到,这两颗棋子,会彼此照亮。

——

那一日,宫中桃花初绽,辰曦坐在御花园石阶上,手中翻着一本兵书,唇间轻声念着。

月珩站在她身后,看着她蹙眉思索的模样,忍不住问:"你喜欢这些书?"

辰曦头也不抬:"不知道,只是看着心里静。"

"你不觉得累?"

"比背诗好玩。"她侧头,冲他笑了笑,"我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打仗的。他是不是......也是靠这些书里写的东西打仗?"

月珩怔了一下。

半晌,他柔声道:"不全是。但你若想学,我陪你。"

他没有问为什么,也没有说不该学。他只是站在她身边,如一株安静挺拔的松柏,不言世事,只予她一处不被窥视的影子。

这一年,辰曦九岁。月珩十一岁。
一颗名为"慧安"的棋子,悄然落定。
而棋盘之外,有人笑看风云,也有人低眉不语。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创作・小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