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齊澤克的精神分析哲學(第1堂)
IPFS
精神分析與社會批判
佛洛伊德指出,夢境(無意識)之所以支離破碎,是因為睡眠中意識的組織能力減弱,導致意象與感覺只能以最低限度的關聯拼湊而成。拉岡與齊澤克則進一步思考:如果夢的素材主要來自日常社會經驗,那麼夢或許同時是通往「社會無意識」的通道。社會透過媒體、文化與廣告不斷生產意象與符號,這些元素不僅存在於外部世界,也在潛移默化中進入我們的心靈運作。這使得佛洛伊德原本專注於個人心理探索的精神分析學說,與社會批判和社會革命產生了連結。
死亡驅力與哲學啟示
佛洛伊德提出「死驅力」概念,指出人類存在一種超越快樂原則的衝動,會強迫性地重複創傷經驗,如同靈魂深處的黑洞或癌症,驅使生命體自我攻擊、自我毀滅。當重大創傷突破自我防禦時,未經過濾的刺激會直接湧入心靈,使原本對外的防衛轉向內部,對自我展開無差別攻擊,造成「二度傷害」。這種混亂會喚醒生命內部「無組織的無機生命」,試圖將「已組織的有機生命」導回混沌狀態,最終導致精神崩潰。
從哲學角度來看,佛洛伊德的推論暗示,我們日常所認知的「正常」世界,其實是「自我」有條件地吸收與建構的產物。因此,精神崩潰的狀態,或許反而能讓我們短暫地看見生命的「真實自身」或「真實世界」。此外,人從小到大的社會化過程,從追求即時滿足到順從「現實原則」,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宰制」,這也暗示著社會體制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牢籠」。儘管佛洛伊德的原意可能只是想治癒精神病患,讓他們重新回到社會軌道,但後世的哲學家則利用這些概念,將精神分析與社會批判思想結合,並發展出更具激進色彩的精神分析學說。
2025.09.03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