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商鞅文化1.0:驭民五术导读——华夏几千年来唯一的文明基因
一、为什么要写“驭民五术”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如何治理社会、约束人性、构建秩序,一直是第一等的难题。华夏历史中,最简练、最锋利、也最被误解的一套答案,正是“驭民五术”。它最早出现在《商君书》,成为秦国崛起的基石。
“驭民五术”,本意并非“残酷压迫”,而是五条让国直面人民、让法直行天下的原则。它是人类文明的制度基因之一,也是华夏古代最睿智,也是唯一的文明治国理念。秦国的统一与强盛,就是它不可抹杀的铁证。
本系列文章就是要通过辨别商鞅与孔子理念的异同,向世人揭示,商鞅乃华夏文明第一人;孔子乃华夏奸宄第一人!
二、《弱民篇》的考证
《弱民篇》出自于《商君书》中,乃华夏学者攻击商鞅最有话语权的依据。
从考证的意义来讲,《弱民篇》非商鞅所著,主要理由有三点:
《弱民篇》乃论文体,必非商鞅著;
《弱民篇》全是空洞的理论,没有具体方案,不符合商鞅以法治国的特点;
《弱民篇》引用的论据是“垂沙之役”,乃商鞅死后38年发生的史实——商鞅应该没有这个本事。
但《弱民篇》与其它的章节一样,文字风格为法家,逻辑路线为法家,故可以认定,其本体思想应该与商鞅同。
据学者考证,《弱民篇》乃《强民篇》的注——因《强民篇》轶失,故《弱民篇》取代了《强民篇》的位置。
学者的考证,说明,商鞅既有“强民”的思想,也有“弱民”的思想。可以为我们理解、论述商鞅的思想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其实,《弱民篇》才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即使现代,所有文明社会均以“弱民”为治国最根本的智慧。
本系列文章,专门揭示商鞅“弱民”的文明理念。
三、“驭民五术”的本意
历朝华夏学者们批“驭民五术”时都很随意,基本上都是依“想当然”订罪,对“驭民五术”的具体操作原则更是一无所知,只有诛心扣帽子。从而导致“驭民五术”甚至有多个版本。
“驭民五术”源于《商君书·弱民篇》: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
故,本系列文章讨论的“驭民五术”,就是“弱民、贫民、辱民、刑民、赏民。”
听起来这五术确实很邪恶——但,仅凭名词推测,显然有妄断之嫌。
其实,“驭民五术”并不邪恶,但商鞅与儒乃是生死的对头,所以,独尊儒术以来,一直被儒家学者泼脏水。
如果我们将“驭民五术”的具体方案与现实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商鞅实为华夏文明第一人。
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行之十年,秦民大悦”乃“驭民五术”最直白的证言!
四、驭民五术的智慧
“驭民五术”最高的智慧,就是将民分门别类,分而治之。
众所周知,百人有百性,不同的民本就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来治理。
若不将民分类:
以善治民,恶民必猖狂;
以恶治民,善民必含冤!
所以,商鞅依民的地位、理念、行为的不同,分别以法对治之,便是“驭民五术”的初衷:
强民,弱之;
狂民,辱之;
富民,贫之;
恶民,刑之;
良民,赏之。
这才是人类文明治国者的胸怀与智慧!
五、“三公”原则:驭民五术文明的根基
当然,“驭民五术”有一种理念基础,绝对不可散失,即:三公:
公开:只搞阳谋,不搞阴谋——法律透明,不藏在宗庙和宗族的黑箱里;
公平:不分尊卑亲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公正:刑赏分明,以善恶分人,不以身份或立场分人。
在“三公”之下,五术是文明;失去“三公”,五术就必然蜕变成邪术。
孔孟依尊卑定罪——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孟的阴险隐藏在仁义道德之下;商鞅依律法定罪——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的锋芒暴露在阳光之下。
所以,“驭民五术”比“仁义道德”更文明,更有智慧!
六、系列结构
本系列分为五篇,分别揭示“驭民五术”的现实意义。当然,由于华夏传统文化以孔子理念为窠臼,为了使读者更易于掌握商鞅的本意,文章均与孔子理念进行对比,从不同的维度对“驭民五术”的文明思想进行论证。
1. 弱民篇 ——孔子树宗庙、固宗族;商鞅挑宗庙、散宗族。
——弱强民,才能去除黑恶,民生幸福。
2. 贫民篇 ——孔子单一农业税,富富民、贫贫民;商鞅全民税收,贫富民,富贫民。
——贫富民,富贫民,勿使两极分化,才能社会稳定,秦民大悦。
3. 辱民篇 ——孔子崇狂士、碾贱民;商鞅辱狂民、护贱民。
——辱狂民则社会平稳,护贱则民生安定。
4. 刑民 ——孔子庇恶贵、压贱民;商鞅除恶民,保善民。
除恶务尽,才会“秦民大悦”。
5. 赏民 ——孔子赏贵族、罚贱民;商鞅赏良民,不分贵贱。
——赏功励民,则民悦国强。
最后再说明一点:在孔子的语言环境中,将“民”分为贵族与贱民;而商鞅对“民”不分贵贱,是正确理解商鞅“驭民五术”的关键。
——2025年10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