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城堡

槛外人
·
·
IPFS
丹麦 赫尔辛格 克伦堡宫 哈姆雷特

2025年6月15日,一群马拉松爱好者从丹麦出发,横穿连接丹麦、瑞典的厄勒海峡大桥到达瑞典城市马尔默,全程21公里,这次长跑是为了纪念这座大桥贯通开放25周年。但在这座跨海大桥建立之前,人们穿过厄勒海峡的唯一方式是用船渡过此海峡的最窄处,直线距离仅三海里的赫尔辛格(Helsingør,丹麦)与赫尔辛堡(Helsingborg瑞典)。两座城市相近的不仅是距离、名字,还有历史,因为它们都曾是丹麦王国最强盛时期的关隘要冲,今天也都以戏剧闻名,尤其是赫尔辛格,此地与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剧作《哈姆雷特》息息相关。

隔海相望的两座城市(图左为赫尔辛格,图片来自the City of Helsingborg)

为何英国人莎士比亚会把这部戏剧的背景设定在丹麦呢,因为彼时的丹麦是个统辖北海区域的大国,颇受英国崇敬,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以及他所建造的一座宫殿式城堡的佚事在英国流传甚广也不足为奇,丹麦国王所建的这座城堡正是座落于当时重要城市赫尔辛格的克伦堡宫,传说中国王经常在这里举行奢华宴会与戏剧表演,后面这一点很是吸引莎士比亚,于是他决定写一个发生在克伦堡宫的故事,但把城堡的名字改成了埃尔西诺。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公元1420年,丹麦、瑞典、挪威三国联盟的盟主,国王埃里克(King Eric of Pomerania )以他敏锐的经济头脑发现厄勒海峡便利的交通优势可以转化为财富,方法再简单不过——征收海峡通行税,于是他下令在赫尔辛格建造一座坚固的中世纪堡垒,以监管这一大片水域的航运并征收新税,这座堡垒名为克伦津(Krongen,意为钩子)。从那时起,所有经过厄勒海峡的商船都必须缴纳通行税,否则将遭受堡垒旁所设炮台的打击。此举使得埃里克治下的三国联盟以及之后延续下来的丹麦王国拥有了大笔财富。一百多年后,这座堡垒与它的地位已不相衬,当时在位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决定用海峡通行税收来造一座文艺复兴时期城堡来取代中世纪那座已显得颇为陈旧的堡垒。新城堡的建造用了十一年时间,于1585年建成,气势恢宏,命名为克伦堡(Kronborg),它也成为弗雷德里克二世经常下榻的一座宫殿。克伦堡的立面用砂岩装饰,内部有高耸的尖塔、尖角屋顶和金色塔楼,尖顶全部采用巴洛克风格的绿色铜顶。克伦堡的砖墙上布满窗棂,可见其内部各房间采光极为良好。此外,巨大的城堡外墙是一道完整的防御工事,仍保留了原建筑的痕迹,最外面的护城河围绕着从海峡对岸运来的白色砂岩铺起的外立面。清晨的薄雾中,克伦堡宫犹如海市蜃楼般令人向往。

耸立于海峡边的克伦堡宫(图片来自网络)

弗雷德里克二世及其王室对这座新宫殿十分满意,于是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与王室成员共进晚餐,二十四道菜全部使用从进口的中国瓷器,从欧洲知名葡萄酒产地购入的美酒无限畅饮,每次晚餐都一定有各类艺术表演来助兴。然而好景不长,极尽的欢乐和纵情都在 1629 年戛然而止,因为有两位仆役做事时不小心烧着了一些东西,由于城堡内木结构极多,因而导致了一场灾难性的大火,最后整个城堡只剩下地基和唯一幸免于难礼拜堂。此时在位的是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原样重建,同时还增添了一些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新的克伦堡宫于 1637 年完工。

然而这新的城堡依旧命运多舛,17 世纪中叶丹麦和瑞典两个王国间冲突不断,1658 年瑞典军队围困克伦堡宫三周后强攻进入,并进行了一番劫掠。虽然两国签订了一份停战和约结束了这次对战,但此后又爆发了无数次小规模战争。克伦堡宫也因为离瑞典太近,往日的交通优势转为易受攻击的劣势,于是被丹麦王室遗弃,后成为军营和监狱长达近 300 年。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丹麦政府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开始对克伦堡宫进行大规模修整,才有了它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模样,眼下游客参观时见到的地板、屋顶木刻天花以及壁画等都是这次修整的结果。

到克伦堡宫参观,既可以跟随官方“哈姆雷特之旅”,也可以自己随意行走,在不经意间发现《哈姆雷特》的各场景所在。

舞厅 (图片来自克伦堡宫官网)

克伦堡宫内最醒目的场所无疑就是那间名为“舞厅”的大厅了,它从最初建成时起就被公认是北欧最大的厅堂建筑,是弗雷德里克二世举办宴会、派对、聚会的著名场所。当年的宾客依墙而坐,国王和王后则端坐在大厅一端的高椅上,大厅中央有人跳着当时最流行的挽臂舞,轮流上场的还有杂技、魔术、戏剧表演,演员来自欧洲各地,宴饮场面宾主俱欢、长乐未央。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将不少情节都放在这间舞厅,也提及每年夏天都都有各种奢华的庆祝活动在此举行,似乎他对这里非常熟悉。然而从文学研究者的考据来看,莎士比亚本人从未到访过克伦堡,那他是如何能对这里进行细致描写的呢?最可能的途径应是来自朋友们的讲述。在丹麦国王邀请前往克伦堡宫进行表演的众多演员中就有莎士比亚的英格兰演员朋友,他们回去后自然会对这些经历极尽夸耀之能事。不仅如此,或许在某个酒吧里,莎士比亚也会听到他的朋友们在他耳边说:“Something is rotten in the state of Denmark. (在丹麦,有些东西腐朽了。)”这大概就是《哈姆雷特》中那个宫廷的黑暗、阴谋、争斗的来源吧。

与这间豪华大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克伦宫的地堡,这里暗无天日,是当年做为储藏室和地牢的地方,可不知何故,在这幽暗潮湿的地下仿佛更能体会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他自问:“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时的处境。

除了那间颇具气势的大厅外,克伦堡宫里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房间,分别是国王和王室成员的起居室和其他用途的房间,虽然无法一一对应《哈姆雷特》中所指的“城堡中一室”,但如果记得剧中的情景,倒也不妨面对房间的陈设想象一下国王向波罗涅斯等人侧面打听事情进展,哈姆雷特在奥菲利娅面前胡言乱语等情节。

若是不记得《哈姆雷特》的剧情,也可以看看克伦堡宫在旺季时安排的日常片段演出,虽然不是全本,但当老国王的“鬼魂”说:“我遭弟弟亲手把生命、王冠、王后一瞬间夺去……”,再看看周边的文艺复兴风格的装饰、陈设、物件时自然会生出些许的恍惚,这一刻真假、虚实此时交织在一起,今夕何夕?

莎士比亚小浮雕

《哈姆雷特》的深入人心自然让克伦堡宫成为文学、戏剧爱好者的朝圣地,每年专门来此地参观的人非常多,克伦堡宫除了维护建筑、内饰以及外围的炮台外,还对特定时期的物品进行了复制,让它们尽量还原初始的风貌。不仅如此,克伦堡宫的一面墙上还有莎士比亚的浮雕,上面用丹麦语镌着几行字,大意为:“这个传说讲述的是维京时代居于日德兰的国王之子阿姆雷特的故事,萨克索在中世纪写下了他的传奇,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期改编成哈姆雷特的故事,并将他与这座城堡联系在了一起,使得这位丹麦王子声名永存,亦将赫尔辛格的美誉传到世界各地。”

的确,和克伦堡宫一样,哈姆雷特也不是莎士比亚凭空创造出来的形象,他的原型是丹麦史学家、神学家萨克索·格拉玛提库斯 (Saxo Grammaticus)所著《丹麦人的事迹》中一位真正的丹麦王子阿姆雷特(Amleth),不仅如此,哈姆雷特的故事也是依据这位历史中真实存在的王子的经历为蓝本的,但与史书叙事线性和人物相对扁平不同,莎士比亚极大丰富了故事性,使之更为曲折动人、跌宕起伏,而哈姆雷特这一人物更因其矛盾、复杂、多面等特质成为文学经典。

穿过一间间的城堡内部的房间后,从炮台瞭望塔的154层台阶上行到达顶部,目力所及不由人不生出欢呼与惊叹,眼前的景色着实叹为观止。四面八方一览无余:蔚蓝的大海对面是有“戏剧之城”称号的瑞典城市赫尔辛堡,北望是山丘起伏绵延的库拉岛,中间是厄勒海峡以及周边的几座小岛,略一转身便能看到哥本哈根的天际线。克伦堡建筑之美与这四下的海天融为一体,这一刻难免会想到哈姆雷特说的那句: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在临死前喟叹于来不及和世人说明自己的遭际和命定的悲剧,于是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最可信赖的朋友霍拉旭,可他和剧作家莎士比亚大概都未曾料到,克伦堡宫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后仍屹立不倒,它和《哈姆雷特》这部剧一样,将那位悲情的丹麦王子“活化”于每个观众心中,他的故事本身或许已不重要,那剧作之外关于人类命运的沉思或许才是回荡在克伦堡宫的悠长余音。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槛外人农妇,母语一般,其他语言更一般,但这些都没有能阻挡我对各种语言和文字的热爱,哪怕是看看也好。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神到访伦敦——斯蒂格・达格曼在生命最后时刻写下的奇文

陌生却非小众——卡纳达语

来瑞典体验一次睡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