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纳米到文明3.0,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机遇
我逐渐意识到,支撑我前行的不只是拥有不同人生体验的渴望,而是一种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的驱动力。这种“更好”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持续学习、保持好奇心,用自己的方式去看懂这个复杂而神奇的世界。
最近和 Y 的聊天中,“芯片”成了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作为一个过去对计算机、科技、经济都不太关注的人,我一开始听得似懂非懂。但越听,我越意识到:芯片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而是未来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Y 提到:“现在的芯片制程已经进入 3nm,晶体管的尺寸甚至可以做到接近原子级。”
我一开始完全没有概念,但他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3 纳米比细菌还要小很多,甚至接近于原子的大小,就像把一根头发横向切成两万多份那么薄。”
我觉得自己好像在听科幻小说中的剧情。
出于好奇,我开始去了解学习更多关于芯片的知识——
原来所谓的摩尔定律,指的是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翻一倍,而计算能力也随之成倍增长,这一规律支撑了过去几十年技术的飞速发展。
而每个晶体管就像一个极小的“开关”,开=1,关=0。所有的计算——文字、图片、AI、声音,都是由这些 0 和 1 组合出来的。
现在的芯片可以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塞进上千亿个这样的开关,就像在一张邮票上建起一座纽约城。
而芯片制造本身更是一个接近科幻的过程。例如,全世界只有荷兰的 ASML 能生产最先进的 EUV 光刻机,一台售价高达 1.5 亿美元;而真正量产最先进芯片的,是台湾的 TSMC(台积电),苹果、英伟达、AMD 都在依赖它。
我还了解了 CPU 和 GPU 的区别。CPU 是通用计算核心,而 GPU,原本用于图形渲染,如今却成为 AI 运算的主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NVIDIA 成了时代的主角——从游戏、虚拟现实、加密货币到人工智能,它一次次踩中技术浪潮的中心点。
还有 Lisa Su 领导下的 AMD,一家一度被认为快要“过气”的公司,如今重获新生,也成为英伟达最重要的对手之一。
一个神奇的巧合是,Lisa Su 和黄仁勋是堂兄妹,两人都有华人血统,并与台湾有深厚渊源。我还看了不少 Lisa Su 的视频,被那种自信、聪明、谦逊和不喧哗的强大所打动。
但让我更有感触的是,芯片不只是科技,它甚至是当代世界权力结构的缩影。
在这个行业中,全球供应链极度集中,任何一个关键环节的问题都可能牵动整个产业的神经。这种极端依赖和精密分工,既是现代文明的成就和脆弱之处,也恰恰孕育着新的机会。
理解芯片,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科技发展本身,而是看见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和这些“远方的事物”之间的关联。
无论是我们用的手机、电脑,还是医疗设备、卫星、AI 工具,甚至是我们投资与就业的选择,都与芯片密不可分。
-
昨天看巴菲特相关的视频时,我偶然了解到了李录——他曾是中国的学生运动领袖,后来成为价值投资者,也被誉为“巴菲特的接班人”。
在他的书《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他提到:人类正从文明 2.0 走向文明 3.0,一个由智能化、自主化、芯片与新秩序主导的新时代。他提到,在这个时代,土地正在失去它的长期价值。
我也在思考,如果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如果错过了 1、20 年前一线城市的房产、错过了 2012 年的比特币、错过了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期,那么现在还有什么属于我们的时代红利?
或许答案,就藏在眼前这些看似遥远但正在快速崛起的行业里:AI、芯片、智能制造、区块链、机器人革命、能源革命……
所以我和 Y 也决定:暂时不再考虑在 Dubai 投资房产,因为更想在25~30岁这个阶段,尽可能实现更多exponential growth,而不是线性稳定,而我们只能选择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近乎无限的领域中。
始终记得,如果不是 Hell Yes,那就是 Hell No。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