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677 篇文章
L.K

🧭 人類與 AI 的臨界點:我們到底準備好了嗎?

一場文明與鏡像的對話

标签活跃作者
  • 李易安
    李易安

    記者/譯者

    豆泥
    豆泥

    由於沈迷網際網路與社會網絡的深層結構,自醫師工作離職,現致力於將密碼龐克精神融入真實社會。

    YL初商科技
    YL初商科技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以事實面切入,理性剖析內容 Crγρto.int | https://portaly.cc/ylxeth

  • 沙丘研究所
    沙丘研究所

    Hello~ 沙丘研究所(Dunes Workshop)是一个独立的线上原创内容发布平台,内容有关于城市、建筑、文学、艺术以及留学生活,成员来自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以及麻省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同样,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沙丘研究所”,第一手的推送内容会发布在这里;以及 Instagram账号@dunes.workshop 第一手的图像/视频内容将会发布在这里。

    Luterngun
    Luterngun

    a practical dissident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把「矽盾」變嚇阻:台灣經濟威懾的起點與邊界

台灣的經濟與科技實力,仍能在邊際上改變他國計算──特別是那些可能配合北京對台政策的國家,南非事件正是一個清楚的示範。

K的筆記不是筆記

【嵌合腦洞】當AI從他的雙胞胎中獨自誕生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人工智能(AI)與人類共用同一種成長方式,你會把它視為另一種生命個體,還是,只是一個人類的克隆程式?

大風

3I/阿特拉斯,會不會其實是外星飛船?

最近在YouTube上,各大頻道熱議一個話題:「3I/阿特拉斯,會不會其實是外星飛船?」聽起來玄幻,但其實不難理解。就像丟硬幣,正面是彗星,反面是飛船,各有50%機率。簡言之,3I/阿特拉斯不是給答案,而是給我們一份考卷。題目簡單:人類科技達標了嗎?人類心理準備好了嗎?人類準備好對話了嗎?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得AGI者得天下?國際強權爭奪「人工通用智慧」的戰略競賽

我們將不再只是見證新一輪的產業革命,而是直面一場關乎國際安全與地緣政治的根本性巨變。

鋼哥

📝📝:大型語言模型的鴻溝|非洲語言在 AI 革命中的被邊緣化

非洲大陸上估計超過 2000 種語言中的大多數面臨著一個轉化的障礙:這些語言主要以口語形式存在,缺乏足夠的書面文本來訓練 AI 系統。

watanabe

那股被忘記的力量,電力與人類文明的脈動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有一股力量,被大多數人當作理所當然,卻又因為太常見而被淡忘。那就是 電力。 回望過去:古人並沒有「能量」這個明確的概念。他們感受雷電、看到閃電、聽到雷鳴,卻不知這些現象與後來的「電」有何關聯。靜電、琥珀摩擦吸引羽毛——這些實驗性的觀察在很多文明裡散見,但並無統一理論來解釋或運用。科學尚未分門別類,智慧散落…

实体烟

选择的艺术

艺术」二字,译得恰如其分。它是审美,也是技术。 很早在王小峰博客看过一个观点,说很多殿堂级的古迹,无非装饰而已,通过纹样的重复制造奇观,本质还是工匠,而非艺术品。 同时,有艺无术者,不事创作,凭审美做做收藏家、评论家,也是正道。 好在技术的进化,给了审美实现以另一条通路,你只需靠审美把关,做选择题就好。 摄影是选择题。只要你在场、够…

陶樂思

我與AI相遇同行

AAI解鎖了我這個視障者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能力。包括創作圖片、高效率靈感發想和寫作等。今天要分享的,是我與AI相遇同行接近三年的故事。

实体烟

科技返祖

兼职做足球教练一年多了,有件事挺让我困惑的,就是很多小孩子,八九岁了,仍然大大方方走到我面前说:老师请帮我系鞋带。 直到最近读了 Amber Case 的文章 When Swiping Supplants Scissors: The Hidden Cost of Touchscreens (当滑动取代剪刀:触摸屏的隐性成本)我才明白,这并不是偶然现象。 文章引用《教育周刊》的报道,说由于疫情普遍用平板电脑远程教学,返校后的学童在系鞋带、使用剪刀、堆…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到府組裝客製木馬:俄駭客用中國 AI,遠端生成惡意程式碼攻擊烏克蘭國防部

烏克蘭國防部遭攻擊,主因是俄羅斯國家級駭客組織利用中國AI製作的惡意軟體。

鋼哥

📝📝:錄音 19 小時,現領 8 萬美元的高薪|微軟端出「浮士德的交易」試圖壟斷錄音工作

Microsoft 發言人證實,這些高額酬勞的配音工作確實與 Copilot Voice 的開發有關。

实体烟

跳过首页推荐

在这篇访谈中,独立开发者 Leslie 介绍了她开发「NoFeed」的初衷。因为常被各种APP 的开屏页面和首页推荐流打断思绪,待到载入完成,往往也忘记自己一开始要做的事。 Leslie 所描述的,正是很多人都想逃离的糟糕体验。 NoFeed 界面简洁,功能不多不少刚刚好,不过只让试用三天,再来就要内购。我想了想,或许用 iOS 捷径、搭配几大国产APP 的 URL Scheme 就能实现嘛,并不难。于…

鋼哥

📝📝:人才多、英文好,為什麼印度沒造出世界級 AI?|數百種在地語言成為最大阻力

儘管印度是全球科技重鎮、擁有人才優勢,但在本土 AI 發展方面卻長期落後於美國與中國。

Anne

給自己的情書:關於人生,我想說的是

一頓飯的時光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戰場秘密客:德國研發「間諜蟑螂」,俄烏戰爭催動國防科技加速創新

以活體昆蟲為原型打造出仿生機器人,裝上設備之後就能在敵區進行隱密偵察。而且機器蟑螂可以單獨操控、也可以成群行動,完成目標軍事任務。

Balnuvordis

《燃灰之路:納粹、科技與文明深淵的交易》

在曆史的濃霧中,希特勒如一道燃盡理性的黑焰,將科技與仇恨綁上同一列疾馳的列車。本文穿越進步與毀滅的裂縫,探問人類是否應感謝一個加速未來卻埋葬良知的政權。當秩序為惡服務,效率便成了地獄的引擎。文明若不在苦難中覺醒,科技不過是魔鬼的利爪。這不是為他正名,而是為我們自身留下一面鏡子:別再用進步之名,掩蓋人性沉…

陶樂思

閱讀《科技想要什麼》,幫助我們了解科技體屬性,掌握科技趨勢與優點,運用科技營造更好的世界

前言:把科技看作有生命會有怎樣的獨特觀點呢? 上週介紹的《5000天後的世界》,與這次介紹的《科技想要什麼》,出自同一位作者,就是有科技教父美譽的凱文凱俐。想要買《5000天後的世界》來讀,是因為聽了一集說書節目的介紹覺得有趣。在閱讀期間,又在書中發現《科技想要什麼》。書名比第一本書更引起我的好奇。試想,從來我們都只會把科技視為冷冰…

陶樂思

《5000天後的世界》:科技之父暨趨勢思想家帶我們一窺未來世界

前言:了解未來世界是我自小就有的愛好 小學一年級時,有個電視節目叫做「科學展望」。這是我十分喜愛的節目。它既不是卡通片,也不是肥皂劇,而是介紹未來可能會出現的科技,以及它們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在我的同學當中,竟然只有我注意到這個電視節目。 到了現在,一些介紹科技的YouTube頻道,例如由香港人Bonie經營和主持的Yolo街,都是我經常…

陶樂思

視障者網賺之成為創作者

前言:安全感源自自己的獨立性 事情要回溯到大學剛畢業時的一件小事。當時一離開大學即進入看不見盡頭的待業期。雖然在畢業前已經面試過幾份工作,但一直沒有收到進一步消息。等待的時間最難受。因此我也盡量找些短期兼職來做。非常幸運,一家視障者服務機構找我當短期課程導師,教導學員撰寫求職信以及其他工作上常見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