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天後的世界》:科技之父暨趨勢思想家帶我們一窺未來世界

陶樂思
·
·
IPFS
·

前言:了解未來世界是我自小就有的愛好

小學一年級時,有個電視節目叫做「科學展望」。這是我十分喜愛的節目。它既不是卡通片,也不是肥皂劇,而是介紹未來可能會出現的科技,以及它們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在我的同學當中,竟然只有我注意到這個電視節目。

到了現在,一些介紹科技的YouTube頻道,例如由香港人Bonie經營和主持的Yolo街,都是我經常追看的對象。當初知道有這本書,是收聽另一個說書頻道的介紹。由於這實在是我的菜,所以二話不說就買來讀了。讀者能把它當作科幻故事來看,但書中提及的科技發展,到了今時今日,我覺得已經越來越不科幻了。

作者是誰?

這本書有三位作者,但主角其實只有一人。這是一個美國人拖著兩個日本人的特殊組合。三位作者包括凱文凱俐、大野和基與服步季。為什麼會有這麼特殊的組合呢?看完作者介紹便會明白了。

凱文凱俐是一名獨立作家。他深度參與過去三十年來的資訊科技革命。同時也是一名科技樂觀主義者,以及此領域的報導先驅。他一直走在數位時代的尖端,並且精準預測了數位發展的演變。他曾任《全球概覽》的發行人與編輯。《全球概覽》是一本跳脫傳統思維的科技新知刊物。蘋果公司創辦人Steve Jobs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正是出自《全球概覽》。凱文凱俐也曾召集首次駭客大會,並於1985年參與籌辦網路線上服務先驅「The Well」。1993年,他創辦《連線雜誌》。這本雜誌至今仍是科技、文化、經濟領域的重要刊物。除了這本書以外,他還著有《必然》、《科技想要什麼》等。

大野和基與服步季都是日本記者。這本書是他們訪問凱文凱俐的文稿集結成書。

這本書想說什麼?

這是趨勢思想家凱文凱俐的未來思考術,也是一本重要的未來說明書。它告訴我們科技將會為這世界帶來什麼,又把我們帶引到何方。透過這本書,我們會看見將來的生活、工作、教育,甚至交通出行、人口的流動與聚居,都不再是我們目前所見的樣貌了。

這本書分以下六張:

第一章:百萬人合力工作的未來。這張講述鏡像世界帶來的改變。這些改變會產生新的力量與財富,以及湛新的工作方式。將來工作與玩耍將會高度重合。

第二章:進化的數位經濟現況。這張講述人工智慧的出現;科技巨頭將會沒落;而新創公司將會崛起。

第三章:科技令所有產業改頭換面。這章講述飲食、移動、金錢、能源與教育的未來。

第四章:亞洲的時代與科技地政學。這張預言亞洲時代的來臨;以及不同功能的大都市的興起。

第五張:傾聽科技就能夠了解未來。這張是作者就如何觀察科技發展趨勢,分享了他的獨特觀點。

第六章:革新與成功的矛盾。這章是作者對於科技發展帶來好處還是壞處的觀點。

我的三點得着

由於這本書是訪問稿結集宜城,讀起來有時會覺得零散。但有三個亮點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我認為非常值得分享。

一,科技能把人類從勞碌、枯燥、受限中解放出來。個人發展的選擇將會更多。這點可從以下兩方面闡述:一方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能承擔需要整理和歸納大量資料,重複性高,以及需要動用勞力的工作。人類能省下很多時間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另方面,鏡像世界、通訊科技、翻譯軟件,以及加密貨幣的發展與應用,令身處世界各地的一大群人一起工作變得可能。工作的地理、語言界限被打破,多人協作的創意工作也會成為現實。非同質化代幣(NFT)的發明使藝術家擺脫中間商的剝削與束縛。他們能把作品鑄造成非同質化代幣直接賣給藏家。區塊鍊科技又能精準記錄團隊成員的貢獻,以便公平分配利潤。將來邊工作邊旅行的旅居生活,世界各地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創作,都會成為稀鬆平常的事情。

二,舊有工作不會完全被取代,但應該不是現時的樣貌了。例如人工智能的發展,能令每個學生都擁有私人教師,按着他們的步伐、獨特才幹與需要來教導他們。因材施教會變成現實。但學校會不會完全被取代呢?答案是不會。作者認為即使人工智能會擔任大部分教授知識的工作,學校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因為除了知識的傳授以外,學生仍然需要學習與其他人連結和協作。學校正是學習與練習與人連結和協作的場所。人類教師也依然會繼續存在。只不過教師的工作會從知識傳授轉形成為學習促進者,引導學生問問題,以及鼓勵學生發掘自身潛能。

三,以樂觀心態看待科技發展,就能善用科技的優點。作者接觸過很多成功的創業者。他發現成功的創業者都是樂觀主義者。樂觀會令我們更願意了解科技和學習使用科技。不過樂觀並並不表示刻意忽視壞處。作者認為任何事物,包括科技發展,都有好處和壞處。但倘若好處比壞處多一點點,例如好處佔51%,世界就能朝著好的方向改變。至於科技發展帶來的壞處,其實也能透過別的方法解決或緩和。例如互聯網容易引致私隱外洩,但我們會不會因為害怕私隱外洩而完全棄用互聯網呢?顯然不會。今時今日無論工作還是日常生活,我們哪怕只離開互聯網一會兒都不行呢!至於私隱的問題,那就需要運用知安科技以及自己的審慎來解決了。

結語:以樂觀心態迎接未來

我知道有些作家,例如寫《人類大歷史》的哈拉瑞,對科技發展甚不苟同。他寫過不少書籍講述科技之害。但我對這本書描劃的未來卻是抱著期待。例如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能令我這個視障者也能擁有自己的汽車,並且用這種汽車自由出行。將來搬到一些很多人說沒有私家車不行的地方居住,也容易得多了。此外,生物科技發展能令吃肉與殺生分開。將來的幹細胞培養技術,能用培養皿直接培養出豬肉、雞肉、牛肉。我們不用殺死動物都能有辱吃了。聽起來也很不錯呢!

我是科技發展的受惠者。有了附帶旁白的電腦和手機,我能閱讀、寫作、應付工作,還能製作與上傳影音發表自己的創作。因此,我天然的也是科技樂觀主義者。縱然科技發展會有副作用,但我相信憑著人類的創意與巧思,這些副作用也能得到緩解。我很享受與科技共舞,令自己更加進步。不知道你是怎麼想呢?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陶樂思社工系學士。現職行政人員。業餘寫作。喜愛自學。寫作領域涵蓋觀點、社會科學、歷史知識、寓言短篇等。Github: https://github.com/Dorothy1984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視障者網賺之成為創作者

《AI寫作密碼》:教我們與科技通力合作,從而提昇自己的競爭力

《一分鐘經驗CHATGPT》:運用系統思維借助AI寫出爆款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