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寫作密碼》:教我們與科技通力合作,從而提昇自己的競爭力
前言
單看這本書的書名,還以為是教導寫作技巧的。讀下去才知道,書中蘊含的深意,原來遠不只寫作技巧這麼簡單。
你會因為人工智能的飛快發展而感到焦慮,害怕目前正在從事的工作被取代,因而失業嗎?有這方面的焦慮實屬正常。但另方面,科技發展趨勢銳不可擋,個人意志實在不可能左右。這本書的作者緊跟一句格言:打不過就加入。既然趨勢無法逆轉,那麼就發展出最好的方法順應趨勢,使之成為自己的助力。究竟在寫作方面能夠怎樣運用打不過就加入的原則呢?這本書正提供了很有用的行動建議。
作者是誰?
這本書的作者李上龍,是百萬暢銷書作家,橙啦App首席內容官,以及上書房創始人。2010年榮獲中央電視臺希望之聲英語風采大賽冠軍。2015年聯合創立「考松」。同年出版年度暢銷書《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他的暢銷作品還有《你所謂的穩定不過是在浪費生命》、《你要麼出眾要麼出局》。他的長篇小說也曾被改編為電視劇。
想解決什麼問題?
這本書寫給有以下困擾的人:
一,初學迷茫,不知道如何學習AI工具;
二,寫作低效。總覺得寫作過程繁瑣,效率低下;
三,缺乏創作靈感。寫作思路總是枯竭;
四,擔心被AI取代,不知道如何應對;以及
五,希望提昇寫作技能,但不知道重荷入手。
這本書就是想打破以上困惑,幫助我們重新認識AI的價值,並且能結合自身與AI的長處,發揮更高的創作潛力。
這本書共分十一張:
第一章,全面了解AI寫作
第二章,有效提問的萬能公式;
第三章,用AI寫郵件;
第四章,用AI寫履歷;
第五章,用AI寫工作報告;
第六章,用AI寫企劃案;
第七章,用AI寫論文;
第八章,用AI做調查;
第九章,用AI寫文案;
第十章,用AI做說書自媒體;
第十一張,用AI寫故事。
不論是學生或者在職人士,閱讀這本書一定獲益良多。
我找到的三個亮點
這本書有三個亮點特別值得一提。它們也是這本書的重點所在。
一,校正對AI的態度。當AI將會取代人類大量工作的焦慮如影隨形,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阻止它發展可行嗎?作者在書中引用了一段歷史:話說當電燈發明之時,英國大批煤氣燈的點燈人在倫敦遊行。要求停止使用電燈。但今時今日,還有那家那戶不用電燈而繼續用煤氣燈呢?那群遊行反對電燈的點燈人,結果大多數都加入了與電燈有關的行業。
作者的格言是打不過就加入。而且科技發展也有很多好處。我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學習效率與效能也得以提昇。AI也把我們從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省下更多時間。作者提出的原則是把機器的還給機器,把人類的還給人類。總結過去的工作丟給AI去做;發揮個人特質和創意的事情,則留給人類去做。人與AI各展所長,結合力量,做出來的產品質量會更高,人的潛能也會更好地發揮。我自己在準備說書節目的過程中,也有用AI幫忙寫說書稿。不但顯著提昇效率,節目更新頻率從每星期一集增至每星期兩集。漸漸地,我也發展出準備說書稿的標準運作程序。這令我的工作更為順暢。這些都是與AI不斷互動的成果。
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正確方法。作者的原則是不完全倚賴AI。而是把那些AI擅長的工作,包括總結大量資訊、快速生成文本等交給它做。人類要做的,就是專注於當下,以創意和好奇去探索未來的種種可能性。此外,要AI產出我們想要的成果,問對問題,以及給予清晰準確的提示,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作者介紹了一套各類寫作都能使用,讓AI有效完成寫作任務的萬用公式。就是目標+描述+需求+調整+仁化。作者在第三張至第十一張,展示了如何運用這套公式,指令AI寫出不同類型的文本,包括電郵、工作計畫、履歷、研究報告等。讀者不但見識到AI的能力,還能學會如何下對指令,讓AI迅速地為自己產出想要的成果。
三,AI無法取代的,是人的個性與靈魂。書中記錄了作者一段親身經歷,十分發人深省。話說一次作者到一所大學演講。當演講結束,大家可以離場之時,學生們卻像木頭般仍然坐著不動。直至校長下令大家可以離開,學生們才動身離開。作者感到大惑不解。後來他得知那些學生原來是為了取得學分而來聽演講。他們害怕未收到校長「可以離開」的指令提早離開,會拿不到學分,所以才會有作者不解的一幕。作者感慨年輕人被教導得像機器人,又怎能適應科技高速發展的大時代呢?我認為這段內容不論是學生,還是友誼有女的家長們,都需要特別注意。
結語:只要人真正為人,無須害怕被AI取代
AI取代了編輯的工作,但會使用AI的編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AI取代了文字生成的工作,但會用AI的文字工作者,寫作效率更高,產出的內容更優質好讀。新科技縱然會取代舊有工作,但同時也會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世界趨勢個人無法逆轉,但我們可以選擇積極面對。作者提出的與AI分工十分合理:總結過去交給AI;活在當下交給我們自己;展望未來就要靠我們內在的那束光了。正是人類內在的這束光,AI再發展下去都無法取代。你願意好好保護自己內在的光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