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哲諮|亞里斯多德會怎麼做?

■ 筆記
哲學諮商與心理諮商的差異
哲學諮商師受過高度的邏輯和批判思考的訓練。這是他們的強項。心理醫師和其他心理諮商師的訓練通常不會像哲學家那麼強調邏輯和批判思考。當然,哲學家也不會像心理醫生那樣鑽研精神疾病。所以,重點問題在這裡了:哲學家會怎麼做?他會檢查你的思考邏輯。他會協助你做批判思考,而不是讓你的心智荒廢糟蹋了。
如何解讀情緒背後的推理
解讀情緒、寫出你的情緒推理,需要以下五個步驟:
辨認情緒。
做事件報導。
找出假設的規則。
反駁你的非理性前提。
為被反駁的前提找出解藥。
如何反駁你的錯誤思考
檢查反例
檢查證據
檢查自我挫敗的後果
檢查雙重標準
如何為你的錯誤思考找出解藥
解藥的主要目的就是解除具有破壞性的應該、不應該(必須、絕對不能),用更理性、較不僵硬的應該和不應該取代。
小心!為了治療一個非理性想法而找到的解藥,有可能讓你背負另一個非理性要求。提出嚴格的、不妥協的、絕對要求的解藥,可能根本不是解藥。用絕對性思考對抗絕對性思考,就像以火滅火一樣,只會造成更大的傷害,至少長遠看來會如此。這是為什麼你用來形成解藥的語言要避免僵硬、沒有彈性。
針對你的不快樂,理性解藥往往是針對極端或絕對思考,以較溫和的思考取代。這就是亞里斯多德的春藥,即他看待情緒和行為愉悅的關鍵:適度滿足。
我列出的某些解藥用應該的字眼,有些則用不應該或類似的字眼(例如,你應該避免)。
用應該字眼的解藥之所以有用,因為它給你正向的指示,建議你要怎麼做,而不是告訴你不要怎麼做。
用不應該字眼的解藥之所以有用,則因為它們清除障礙,讓用應該字眼的解藥上場。
謬誤列表
情緒的謬誤
強求完美/將問題嚴重化/過度美化/無力承擔/責怪(別人或自己)/無可奈何/自尋煩惱
行動的謬誤
世界以我為中心的思考/勒索/大吵大鬧大發雷霆/博取同情/拐彎抹角/扣帽子污名化/報復/人云亦云趕流行
事件報導的謬誤
以偏概全/非黑即白/放大危險/一廂情願/捏造解釋/懊悔過去/擬人化
■ 心得
《亞里斯多德會怎麼做?》、《這麼想就對了》以及《你是盡責憂慮者嗎?》這三本都是科恩的著作。本書提出了解讀情緒背後推理的五個步驟,並進一步說明如何找出對應的「解藥」。其中,謬誤列表與上一本同樣分為「情緒、行動、事件報導」三大類,子項目則有所增加。
比較有趣的是,作者所謂的「解藥」,是以較為理性、不那麼僵化的「應該/不應該」來取代破壞性的「應該/不應該」。然而,我認為這種「應該」仍隱含著傅柯所說的「規訓」、韓炳哲的「功績社會」、沙特的「他人」或拉岡的「大他者」的影子。
當然,作者也提醒:用絕對性思考去對抗絕對性思考,無異於以火滅火。不過,這種方式似乎像是先以銳利的邏輯之劍斬斷僵固的信念,最後又回到一種模稜兩可的「適度」狀態。換言之,邏輯思考是否可能具有光譜式的彈性?亞里斯多德的「春藥」、中庸之道,甚至騎牆派的態度,能否視為一種合乎邏輯的思考方式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