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過敏鳥】左右右左移動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話說前幾天我又差點死在路上,說起來也算是我嬌生慣養了。我在台北很久沒有離開市區,就算是先前工作要去新北市印刷廠,路上也至少有些規劃的。意思是還有路可以走。就是幾天之前,我去看一個藝術展覽,Google Maps跟我說坐五十五分鐘捷運再走十三分鐘就到了。反正那天早上我宿醉,坐坐車醒醒酒也是不錯的選擇。結果一出捷運站沿著導航的路,愈走就愈不對勁。走到我都以為自己醉了。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沐羽

話說前幾天我又差點死在路上,說起來也算是我嬌生慣養了。我在台北很久沒有離開市區,就算是先前工作要去新北市印刷廠,路上也至少有些規劃的。意思是還有路可以走。就是幾天之前,我去看一個藝術展覽,Google Maps跟我說坐五十五分鐘捷運再走十三分鐘就到了。反正那天早上我宿醉,坐坐車醒醒酒也是不錯的選擇。結果一出捷運站沿著導航的路,愈走就愈不對勁。走到我都以為自己醉了。沒有道路,準確來說,我走進了一個工廠區,走在行車路上。左右沒有人行道,沒有路肩,路窄得只能剛好容許雙線行車。一路上我至少被一台福特和一台貨車擦過衣袖。刺激好玩之旅,大幅拋離飛越太空山。

台北的行人走路時經常切線,這也是可以習慣的事了。當然如果在香港,早就被「嘖」一聲再加一個眼神,意思是:沒守規矩。但規矩是一件源遠流長的事,它主要依靠約定俗成,以及有可以依賴的設施。就比如說,香港幾乎走到哪裡都有行人路,這形塑了行人走路的邏輯。一大條彌敦道走起路來雖然快速,雖然匆忙,至少可以維持右去左回。如果你走到一半忽然切去左邊逆線行車,雖然罪不致死,也會被眼神千刀萬剮。更不用說走到一半忽然停下來了,想被毆打可以去拳館報名,無謂隨地隻揪。

不過來到了台灣——就算是台北——走路的預設是不存在的。首先,它不算約定俗成,其次是雖然有依賴的設施,它們不是常設的。絕大部分並非大路的人行道,只容許一人行走。就是地上漆成綠色那種路,偶爾還會有機車違法停泊。基本上如果碰到對面有人走來,就只好一人讓半步,希望在讓路之時不被車撞死,又或被不讓路的大隻佬原地撞死,他們的自信與胸肌肩寬成正比。更不用說可能大部分人是活在沒有人行道的城市區域,只是偶爾上來台北旅遊。這座城市走起路來虎虎生風,左右逢源,詠春葉問,回到大路的人行道上只不過就像是游泳時的換氣,舒服歸舒服,但始終有些不知所措。

之前玩過一個蓋工廠的經營遊戲,在遊戲中後期可以解鎖火車來運貨,我從頭到尾都沒能搞清楚這火車的系統是怎麼搞的。畢竟我沒讀過工程,沒讀過程式也沒學過物流,連數學都差。話說這火車的運行方法可以選擇單線(一條火車軌,火車前前後後移動)或雙線(右去左回)。如果說只有一台火車的話其實還好,但如果路軌上有超過一台火車,以免它們相撞宇宙大爆炸,就要在路上設置信號燈。這玩意我想我一輩子都搞不懂了,大概就跟在台灣走路的邏輯一樣屬於火箭工程的層次。如果行人設有信號燈和倒後鏡,現在也不會搞成這個樣子。

我也不算是走路的達人,離散步學也相當遙遠。要我走走停停抬頭看看有甚麼特別的東西,我光看有沒有迎面而來的機車或過馬路時從左而來的汽車就已用盡全力了。生命誠可貴,生命價更高於散步學。散步學的基礎肯定是完善的行人系統。走路算是一種常識,它建基於小時候的教育與成長後的經驗,當我還在香港時,就在家以及學校附近的路上走走停停,小時候被嘖幾次大概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又或是觀察,就像是看到扶手電梯右停左走,看久了,常識就成了規矩。當然,有規矩就可以踰矩,但那是第二階的事情了。

說到扶手電梯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東京大阪偶爾就會有左停右走的扶手電梯,怎麼看都看不出他們選擇這樣做的邏輯。可能是歷史,可能是地方政策,始終是我的不解之謎。至於日本人在路上的行走速度,迴避邏輯與走路的姿態都不一樣。表參道與新宿,池袋與上野,換一個地方就得重新學過怎樣走。在網絡上有個說法:「如果你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最好不要表現出不熟悉這裡的樣子,以防萬一。」說的大概是怕遭扒手或騙子吧。但老實說,如果在日本人多的地方走路,最好真的表現出有多陌生就多陌生,恨不得在額頭鑿一個「我是遊客」,不然本地人路過的眼神與鄙視實在醍醐灌頂。

至於台灣,寶島的走路方法走出了哲學的層次,這裡可以把本地走出外國的樣子。難怪去疆域化最近那麼紅。大學的左翼課會教我們甚麼只要有少許違規就算是挑戰了資本主義,在百貨公司坐下來不付錢就算勝利,諸如此類的。那麼,在台灣每天走路都等於社會抗爭,這裡隨時隨地都在革命。剛出扶手電梯就立即停下來綁鞋帶,佔著馬路並排用龜速走路,從後靠超近跟著你的步速來走,在你面前左右右左移動。要有規矩的地方才能革命成功,那這裡每天都在無政府主義。大安那其森林公園。

當然,這大概就回到了基本問題了:到底這種沒規矩所導致的過敏反應,其實會不會只是我不熟悉?它會不會其實有一套我尚未掌握的潛規則?在這樣的走路方式裡,很可能其實是一套系統與另一套系統之間的碰撞,香港大戰台灣,而當我提出系統的問題並嘗試建議安裝新的系統時,究竟是來自甚麼原因呢?會不會其實就只不過是我作為外來人口,對神聖不可侵犯的道路規則說三道四。又或是外來者的凝視之類的,直接上升到身分政治都未嘗不可。說起來,一個需要走路的人,早就屈居在台灣交通食物鏈的最底層了。被撞到時,我還是習慣講屌你老母而不是幹拎祖嬤。道路的改革還是留給本地人好了,我主要負責抱怨。反正抱怨是我的本業。

最近我辦了離職手續,無工一身輕。公司設址在台北一處旅遊區裡,由於交通不算方便,而且從家裡走過去就三十分鐘,秋高氣爽,我通常走路上班。最初的大路上還是有人行道的,但當走進旅遊區時,老式騎樓全部放滿了從店家延伸出來的推車與櫃子,堆滿海味或糖果。那味道之芬芳實在不敢恭維。人多路窄,肩摩轂擊,這都算了,由於是旅遊區,人們的步速還慢得像網絡延遲似的,完全是上班心情的反面。在那裡的騎樓走路,就像解謎遊戲。但這也不算是離職的原因,其實就是找不到一套規矩,它與不知所措類似,跟在日本看見忽然間扶手電梯要左停右走差不多。我始終很難待在我掌握不了規矩的地方,當異國情調還是可以,一直體驗還是太吃力了。在台北走路時,我通常都靜觀其變,真的無計可施了就靠右停下,等人們都經過了再慢慢打算。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號稱「AI版Netflix」登場!輸入關鍵字生成自創劇集 將成未來趨勢?

回眸涓涓曲水,談安土與不遷——小思「香港關懷系列」套裝發佈會紀錄

慧翠道憶胡鴻烈校監:這是只屬於某個逝去時代的樹仁故事

【無形・過敏鳥】左右右左移動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話說前幾天我又差點死在路上,說起來也算是我嬌生慣養了。我在台北很久沒有離開市區,就算是先前工作要去新北市印刷廠,路上也至少有些規劃的。意思是還有路可以走。就是幾天之前,我去看一個藝術展覽,Google Maps跟我說坐五十五分鐘捷運再走十三分鐘就到了。反正那天早上我宿醉,坐坐車醒醒酒也是不錯的選擇。結果一出捷運站沿著導航的路,愈走就愈不對勁。走到我都以為自己醉了。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沐羽

話說前幾天我又差點死在路上,說起來也算是我嬌生慣養了。我在台北很久沒有離開市區,就算是先前工作要去新北市印刷廠,路上也至少有些規劃的。意思是還有路可以走。就是幾天之前,我去看一個藝術展覽,Google Maps跟我說坐五十五分鐘捷運再走十三分鐘就到了。反正那天早上我宿醉,坐坐車醒醒酒也是不錯的選擇。結果一出捷運站沿著導航的路,愈走就愈不對勁。走到我都以為自己醉了。沒有道路,準確來說,我走進了一個工廠區,走在行車路上。左右沒有人行道,沒有路肩,路窄得只能剛好容許雙線行車。一路上我至少被一台福特和一台貨車擦過衣袖。刺激好玩之旅,大幅拋離飛越太空山。

台北的行人走路時經常切線,這也是可以習慣的事了。當然如果在香港,早就被「嘖」一聲再加一個眼神,意思是:沒守規矩。但規矩是一件源遠流長的事,它主要依靠約定俗成,以及有可以依賴的設施。就比如說,香港幾乎走到哪裡都有行人路,這形塑了行人走路的邏輯。一大條彌敦道走起路來雖然快速,雖然匆忙,至少可以維持右去左回。如果你走到一半忽然切去左邊逆線行車,雖然罪不致死,也會被眼神千刀萬剮。更不用說走到一半忽然停下來了,想被毆打可以去拳館報名,無謂隨地隻揪。

不過來到了台灣——就算是台北——走路的預設是不存在的。首先,它不算約定俗成,其次是雖然有依賴的設施,它們不是常設的。絕大部分並非大路的人行道,只容許一人行走。就是地上漆成綠色那種路,偶爾還會有機車違法停泊。基本上如果碰到對面有人走來,就只好一人讓半步,希望在讓路之時不被車撞死,又或被不讓路的大隻佬原地撞死,他們的自信與胸肌肩寬成正比。更不用說可能大部分人是活在沒有人行道的城市區域,只是偶爾上來台北旅遊。這座城市走起路來虎虎生風,左右逢源,詠春葉問,回到大路的人行道上只不過就像是游泳時的換氣,舒服歸舒服,但始終有些不知所措。

之前玩過一個蓋工廠的經營遊戲,在遊戲中後期可以解鎖火車來運貨,我從頭到尾都沒能搞清楚這火車的系統是怎麼搞的。畢竟我沒讀過工程,沒讀過程式也沒學過物流,連數學都差。話說這火車的運行方法可以選擇單線(一條火車軌,火車前前後後移動)或雙線(右去左回)。如果說只有一台火車的話其實還好,但如果路軌上有超過一台火車,以免它們相撞宇宙大爆炸,就要在路上設置信號燈。這玩意我想我一輩子都搞不懂了,大概就跟在台灣走路的邏輯一樣屬於火箭工程的層次。如果行人設有信號燈和倒後鏡,現在也不會搞成這個樣子。

我也不算是走路的達人,離散步學也相當遙遠。要我走走停停抬頭看看有甚麼特別的東西,我光看有沒有迎面而來的機車或過馬路時從左而來的汽車就已用盡全力了。生命誠可貴,生命價更高於散步學。散步學的基礎肯定是完善的行人系統。走路算是一種常識,它建基於小時候的教育與成長後的經驗,當我還在香港時,就在家以及學校附近的路上走走停停,小時候被嘖幾次大概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又或是觀察,就像是看到扶手電梯右停左走,看久了,常識就成了規矩。當然,有規矩就可以踰矩,但那是第二階的事情了。

說到扶手電梯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東京大阪偶爾就會有左停右走的扶手電梯,怎麼看都看不出他們選擇這樣做的邏輯。可能是歷史,可能是地方政策,始終是我的不解之謎。至於日本人在路上的行走速度,迴避邏輯與走路的姿態都不一樣。表參道與新宿,池袋與上野,換一個地方就得重新學過怎樣走。在網絡上有個說法:「如果你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最好不要表現出不熟悉這裡的樣子,以防萬一。」說的大概是怕遭扒手或騙子吧。但老實說,如果在日本人多的地方走路,最好真的表現出有多陌生就多陌生,恨不得在額頭鑿一個「我是遊客」,不然本地人路過的眼神與鄙視實在醍醐灌頂。

至於台灣,寶島的走路方法走出了哲學的層次,這裡可以把本地走出外國的樣子。難怪去疆域化最近那麼紅。大學的左翼課會教我們甚麼只要有少許違規就算是挑戰了資本主義,在百貨公司坐下來不付錢就算勝利,諸如此類的。那麼,在台灣每天走路都等於社會抗爭,這裡隨時隨地都在革命。剛出扶手電梯就立即停下來綁鞋帶,佔著馬路並排用龜速走路,從後靠超近跟著你的步速來走,在你面前左右右左移動。要有規矩的地方才能革命成功,那這裡每天都在無政府主義。大安那其森林公園。

當然,這大概就回到了基本問題了:到底這種沒規矩所導致的過敏反應,其實會不會只是我不熟悉?它會不會其實有一套我尚未掌握的潛規則?在這樣的走路方式裡,很可能其實是一套系統與另一套系統之間的碰撞,香港大戰台灣,而當我提出系統的問題並嘗試建議安裝新的系統時,究竟是來自甚麼原因呢?會不會其實就只不過是我作為外來人口,對神聖不可侵犯的道路規則說三道四。又或是外來者的凝視之類的,直接上升到身分政治都未嘗不可。說起來,一個需要走路的人,早就屈居在台灣交通食物鏈的最底層了。被撞到時,我還是習慣講屌你老母而不是幹拎祖嬤。道路的改革還是留給本地人好了,我主要負責抱怨。反正抱怨是我的本業。

最近我辦了離職手續,無工一身輕。公司設址在台北一處旅遊區裡,由於交通不算方便,而且從家裡走過去就三十分鐘,秋高氣爽,我通常走路上班。最初的大路上還是有人行道的,但當走進旅遊區時,老式騎樓全部放滿了從店家延伸出來的推車與櫃子,堆滿海味或糖果。那味道之芬芳實在不敢恭維。人多路窄,肩摩轂擊,這都算了,由於是旅遊區,人們的步速還慢得像網絡延遲似的,完全是上班心情的反面。在那裡的騎樓走路,就像解謎遊戲。但這也不算是離職的原因,其實就是找不到一套規矩,它與不知所措類似,跟在日本看見忽然間扶手電梯要左停右走差不多。我始終很難待在我掌握不了規矩的地方,當異國情調還是可以,一直體驗還是太吃力了。在台北走路時,我通常都靜觀其變,真的無計可施了就靠右停下,等人們都經過了再慢慢打算。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