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我的邊緣觀察日記》16—聯合國的推手—孫中山
孫中山(1866-1925),作為中國近代革命的先驅與思想,不僅致力於推翻滿清封建王朝,更積極推動國際合作的理念。早在20世紀初,他便提出「聯合世界各國以共謀和平」的構想,強調蘇聯與美國等各國應攜手合作,共同維護世界秩序。這種多元國際合作的遠見,為後來聯合國於1945年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然而,孫中山未竟的理想很快被歷史扭曲。1925年他辭世後,國共合作很快變質。共產黨進入國民黨內部,在未開戰前先行滲透、策反、包裝民粹口號如「土地平均、共有共享」,誘惑底層群眾,為之編織一個烏托邦的幻影。
1927年至1949年期間,國共內戰激烈,期間共產黨以「聯合抗敵」的名義與國民黨合作,但暗地裡滲透與破壞。
但共產黨的策略從來不是只靠話術,它是雙線進行的。
一邊在民間用語言操控與階級鬥爭論述瓦解國民黨的統治正當性;另一邊,從1927年南昌起義開始,共產黨就展開實質武裝鬥爭,成立紅軍,進行長征,並在抗日戰爭期間壯大游擊實力。最終在1945年二戰結束後,蘇聯全力支援共軍,提供裝備與佔領區,使其一舉從東北攻下國民黨的核心地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聯合國正式成立,蘇聯、美國及歐洲等自由國家攜手合作,實現了孫中山所倡導的國際團結理念。孫中山的遠見和努力,使得國際社會能在大戰廢墟上建立起一個以和平與合作為核心的全球架構。
而國民黨在抗戰及內戰中,承擔了正面作戰與統治重任;共產黨則透過宣傳與謠言,散播「土地改革」、「財產共有」等口號,削弱國民黨的社會基礎,這不是什麼「自己撤退」,也不是「人民選擇了另一條路」。
是話術滲透+實質武裝暴力雙重進擊下,國民黨被迫節節敗退,最終於1949年撤至台灣。
這整個過程,是一種現代意義下的政權奪取範例:先鬆動思想、再摧毀結構;先用口號餵飽民心,再用槍桿子掃清反對派。
進入21世紀,這套體制性的操控依然存在
詐騙與假信息成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特別是台灣,從1990年代開始,詐騙案件逐漸興起,最早在台中與高雄爆發。當年台灣社會風俗仍相對保守,黑社會尚未涉足此類高科技跨國詐騙。事實上,這條灰色產業鏈並非本地自然形成,而是透過外部勢力滲透,利用台中港與高雄港兩個關鍵物流門戶作為入侵點,建立起跨國詐騙網絡。這成為台灣詐騙問題難以根除的根本原因。
金邊,是柬埔寨的首都卻連柬埔寨的警察都無法進入金邊,在金邊裡面只有兩派勢力在控制『中共及黑社會』,而我們台灣這些單純的學子只是想賺錢被騙到金邊做機房當詐欺不配合當豬仔,而今天也成為中國的AI軍事節點,這樣一帶一路的方式就是他們毫無人性手法的最佳證明。
遙感數據顯示,中國在黃岩島的巡邏規模和範圍正在擴大,馬尼拉和北京之間的海上和空中緊張局勢正在加劇:
孫中山當年播下的國際合作種子,最初是希望推動和平與共榮,但歷史的洪流將這理想扭曲成今日複雜而充滿操控的現實。理解這條從歷史到當代的脈絡,才能真正看清問題的根源與深度。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