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幻境錄》第八章:〈相遇之光〉——與布伯對談〈關係、回應與神聖的現臨〉
第八章:相遇之光
——與布伯對談〈關係、回應與神聖的現臨〉
「一切真實的生活,即是相遇。」——馬丁・布伯,《我與你》
在踏入幻境之前,太一讀過布伯的著作。他記得最深的,不是那些難解的神學語句,而是這句話,簡單、沉穩,卻彷彿能穿透人心深處。
布伯認為,人與世界之間,只有兩種根本的存在關係:
「我—它」關係
功能性、工具性、分析性;
世界是對象,是資源,是資料庫;
我觀察它、測量它、使用它,甚至操控它;
即使對待人,我們也常以角色、目標、利益去理解對方——
把朋友當成社交資源,把戀人當成慰藉,把自然當成風景。
「我—你」關係
真誠、當下、無條件的共在;
世界不再是「它」,而是「你」;
我不是觀察者,而是與你共同構成這一刻存在場的見證者;
這樣的相遇是整體臨在、無防備的敞開,是人最深的「本然」狀態。
布伯說:「只有當我說『你』時,我才真正成為『我』。」
太一一直記得這句話,卻始終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與誰「相遇」過。
直到他走入這一章的幻境。
他踏出卡夫卡迷宮的那道門,來到一條黎明初升的鄉間小路。
這裡不像前幾章的幻境那般奇詭或莊嚴,反而如一幅最普通的風景畫:晨光灑落在青草與低牆之間,遠方傳來犬吠與雞鳴,空氣中瀰漫著泥土與初熟果子的氣息。
但太一知道⋯這裡,正在發生某種不可言說的「現臨」。
在小徑的轉角,一位白鬍老人坐在一張長椅上,身邊無書、無筆,只有一把舊提琴擱在膝上。他看見太一,眼神中無問無迎,只是一種純然的在場。
他沒有自報名號,只對太一微笑,拍拍身旁的位置。
太一走近坐下。兩人面前,是一座寧靜的水池,池中映照著天空與彼此的臉。
「你一路以來,都是一個人在找答案。」那人說道。
「但存在,從來不是單數的。」他接著說:「真正的存在,是與他者同在。」
太一望著他,問道:「你是……布伯?」
「我是每一個曾經聆聽過『你』的人。」布伯淡淡回答,「你也曾在你人生中,遇見過『我與你』的時刻,只是你不記得了。」
他從懷中拿出一張泛黃的照片——照片中是一個小孩與母親對望,眼神純淨無遮掩。
「這是一個最早的『我—你』。」
「可我們活在當代,太多的關係都是功能性的。愛變成需求,朋友變成交換,神變成工具。『你』早就消失了。」太一語氣低落。
布伯靜靜聽著,然後說:
「那是因為你們把世界當作『它』。所有人都變成你使用的對象:你分析他、定義他、期待他、利用他。這叫做『我—它』的關係。你活在一個功能宇宙裡,失去了那個活生生的『你』。」
太一問:「那什麼是『我—你』?」
布伯望著他,語氣柔和卻堅定:
「當你全然與一個人相遇,不帶目的、不帶操控、不帶評價,只是單純地與他共在此刻——那就是『我—你』。這樣的關係,不是透過意識建立的,而是透過『在場』與『臨在』啟動的。」
他頓了頓,看著池水中的倒影。
「而最終的『你』,⋯那永恆的你,其實就是『神』,或者你們說的『道』。當你能真正與一個人說『你』,你同時也在與那不可言說者相遇。」
太一低聲念起《道德經》第23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我想我懂了……與人共在,是與道共在的練習。」
布伯點頭。
「你不需要去尋道,你只需要在每一個『我—你』的瞬間中,把心完全交給當下的相遇。」
他起身,走向池邊,伸手一指。
水面上浮現出太一曾經與人擦身而過的片段:一位老友的眼神、一段錯過的愛情、一個曾經無話不說的長夜……這些都被他忽略、遺忘,但那一刻都是真實存在過的『你』。
布伯看著他:
「你不是孤獨的,太一。你只是還沒有學會怎麼看見他人的『存在』,也允許自己被看見。」
太一鼻頭一酸,低聲問:
「那如果我曾經傷害過某個『你』呢?」
布伯溫柔一笑:
「那你還有機會,在下一次相遇時,用『我—你』彌補那一個曾被你視為『它』的存在。」
布伯望向遠方的樹影與晨霧,沉靜地說:
「因為你還問這個問題,就證明你還沒遺忘。」
「真正的『我—你』,不是技巧,也不是奮力建立出來的關係——它是一種接納現臨的勇氣。」
「你願不願意,不用任何標籤、定義、預設,而只是說:我在,你在。這就夠了。」
太一的獨白:我不是孤島
我曾相信,自由就是不依賴、不需要、不被干擾。
但我明白了,自由的另一面,是敞開與承認——我活著,是因為我與他人共在。
我是回聲的一部份。不是因為我被認同,而是因為我曾對誰說:「你是你,而我也在。」
「我—你」不是融合,也不是契約,而是一次真正的臨在。
是一句簡單的:「我看見你。」
在那一刻,世界不再是「它」,而是真實的「你」;
而我,也不再是功能、角色或影子,而是一個可以說『我在』的生命。
—————————————————————————
布伯起身,對太一說:
「我們的對話,從未真正發生在語言裡。它一直存在於這份『在場』中。」
「當你回到人群中時,請記得——你存在,是因為你曾與誰『相遇』過。」
此時,花園的一盞燈熄滅,另一盞燈在遠方亮起。
太一起身,深深一鞠躬。
走向那燈火時,他忽然明白:
在這世界上,有些最重要的哲學,並不在書中,
而在你如何看待眼前這個人,⋯是「你」?還是「它」?
太一靜立原地,望著布伯消失於晨霧的身影。那一刻,他並不覺得告別,因為他感覺,⋯那份「你」依然與他同在。
下一站,他將進入夢中。
那裡沒有哲人,只有一封他曾未能寄出的信——那封信,寫過愛,也寫過失落,
更寫下「存在」最柔軟的回聲。
〈第九章:夢中那封未寄出的信——愛、失落與存在的回聲〉即將展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