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红叔"撕开中国男人的体面

Ying
·
·
IPFS
2025年夏季,广东的暴雨持续,与此同时,南京发生的“红叔”案件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名焦姓中年男子伪装成女性“红姐”,诱导大量异性恋男性发生性关系并偷拍,事件涉及上千个视频和正面影像在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这一事件,不仅是一起个体行为的反映,更暴露了中国社会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审视性别、隐私、社会压力及权力关系的机会。


1/。特权堡垒的裂缝——"爱丁堡"的性压抑反噬

2024年夏天,我第一次朋友金金(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硕士)那里听到"爱·丁·堡"这个词——形容中国男性在性别秩序中的既得利益地位。当时我愣了一下,随即哑然失笑:这个比喻太精准了,精准得近乎残酷。

一年后的今天,"红叔事件"爆发,我在深圳的海上高速公路上开车时,听到新闻播报,再次大笑——不是因为它滑稽,而是因为它终于让这座"爱丁堡"裂开了一道缝。


1.1 男性特权的悖论

康奈尔(R.W. Connell)的“霸权性男性气质”理论在此次事件中得到了完美验证:中国社会赋予男性性主动权的背后,隐藏着对情感表达的系统性压制。事件中,那些追逐“伪女性”的男性,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既是父权制度的受益者,又是其牺牲品。

至今,网络上的反应更多集中于对“男扮女装”引发的不适感的攻击,但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欺骗”,而在于男性性压抑的爆发。这些男性表面上追逐的是“异性”,实际上却是在父权制的牢笼中寻找一个合法的欲望出口——因为社会不允许他们公开承认亲密需求,他们只能通过“女性符号”来合理化自己的渴望。


1.2 "恐同"与"性别洁癖":

在“红叔事件”中,网络舆论的焦点并非“偷拍”或“隐私侵犯”,而是集中在对“男扮女装”的强烈不适上。这种反应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社会对性别越界的恐惧,远大于对欺骗的谴责

当异性恋男性发现“红姐”实为男性时,他们的羞耻感并非源于“被骗”,而是因为“我竟然对一个男性产生了欲望”。这种反应背后深藏着根深蒂固的“同性社交禁忌”(homosocial taboo)——男性之间的亲密互动,尤其是带有情欲色彩的互动,常被视为对“直男身份”的威胁。

这种羞耻感并非个人的,而是社会灌输的,它源自一代代从父权文化中继承而来的“男必须直”的恐惧


1.4 性别规范的暴力性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指出,社会通过"正常/异常"的划分来规训身体。男性穿女装,恰恰触犯了"男性必须阳刚"的铁律,因此引发比普通欺骗更强烈的道德恐慌。

这种恐慌源于性别身份的核心被质疑,男性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因“越界行为”而陷入危机。这种现象表明,性别的压迫不仅是外在的社会规训,更是通过个体内化的方式,形成了深层次的自我审查和自我控制机制。

男性在这种制度性约束中变得极度敏感,对任何偏离“阳刚”的行为产生强烈排斥,恰恰是这种排斥,构成了性别暴力的潜在源泉。


1.5 数字时代的欲望畸变/亲密关系失能

鲍曼的“液态现代性”理论能够解释现代男性为何倾向选择虚拟关系。在高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男性每周仅有2.7小时用于深度社交(《中国都市情感报告2023》),这导致情感荒漠化,迫使他们寻求即时、便捷的“快餐式亲密”。

虚拟关系的碎片化和灵活性符合现代社会对高效的需求,成为对传统深度社交的替代。然而,这种关系的浅薄性和缺乏稳定性,长期而言可能加剧孤独感并导致情感空洞。



2/。 缺席的在场者——女性作为符号的暴力

2.1 物化机制的自我保护

中国男性被赋予"性主动权"(如追求异性、主导关系),但同时被剥夺"情感表达权"(如示弱、寻求安慰)。这种矛盾导致他们只能通过物化女性来合理化欲望——"红姐"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为她是一个"安全的欲望容器"(没有真实女性的道德风险,却能提供女性符号的满足)。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预言在此应验:当女性仅作为"穿裙子的符号"出现时,她们反而获得了某种"安全"。这种吊诡的生存策略,折射出中国性别政治的深层病症。


2.2 比较视角下的道德审判


对比2018年"上海名媛"事件可以发现:当真实女性参与类似行为时,舆论中"拜金""放荡"等指责占比高达73%(清华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数据),而本次事件这类指责仅占11%

若有真实女性参与,舆论会立刻转向"荡妇羞辱",掩盖结构性矛盾。而这次,由于没有女性成为靶子,公众不得不直面男性的孤独与扭曲——这是父权制罕见的"自我揭露时刻"


3/。 压抑的出口——从个体病理到社会症候

3.1 性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弗洛伊德笔下的"压抑-转移"机制在此显现:调查显示,中国男性首次性知识来源中,色情制品占58%,正规教育仅占12%(中国性学会2022年报告)。这种知识获取的畸形路径,直接导致了欲望表达的扭曲。

色情片塑造了错误的性认知:90%内容物化女性/夸大性能力标准/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导致47%的男性在现实中模仿色情行为(北大2023研究)

沉默的性教育:14%的学生认为性教育"有用";68%父母从不谈性;社会仍存在严重性污名化。

代偿性后果:虚拟替代:AI伴侣市场年增120%;越界行为:偷拍案件5年增230%;情感障碍:男性心理咨询率不足女性1/3。


3.2 当"符号"取代真实:现代亲密关系的消亡与重生

吉登斯提出的"纯粹关系"(pure relationship)概念——一种建立在平等沟通和情感共鸣基础上的亲密关系,在"红叔事件"中呈现出彻底的缺席。那些追逐"女性符号"的男性,实际上正在演绎一场现代亲密关系的悲剧。

符号化亲密的兴起:

数据显示,中国"虚拟恋人"服务用户已达2800万(2023);二次元"纸片人"老婆文化盛行;社交软件匹配成功率持续下降,但使用率飙升。

真实关系的四大障碍:

信任危机:75%的都市青年表示"难以完全信任他人"

情感失语:男性平均每日深度交流时间不足15分钟

时间贫困:加班文化挤压亲密关系建立空间

技能缺失:68%的人承认"不知如何维系长期关系"


逃避背后的社会病灶:

鲍曼"液态现代性"的印证:人们越来越追求"轻关系"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当代演绎:宁要确定的孤独,不要不确定的亲密

拉康"欲望理论"的体现:永远在追求那个不可能完全获得的"他者"


4/。 数字规训的新形态——隐私与暴力的再定义

4.1 福柯预言的升级版

福柯在《监视与惩罚》一书中提出了“全景监狱”这一概念。全景监狱的核心是“无所不在的凝视”,即监视者通过不断的观察、评估和记录,使得囚徒产生自我约束,进而控制他们的行为。

现代社会中的数字监控让每个个体都成为了潜在的“囚徒”,而这种监控不仅仅来自外部的力量,还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监视。然而,在这个数字化社会里,我们不仅面临来自他人的凝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这种凝视正在不断塑造我们的社会行为、个体价值观以及道德标准。


4.2 算法时代的暴力狂欢:当热搜成为新型绞刑架

齐泽克(Slavoj Žižek)的"暴力论"得到验证:平台算法将事件推上热搜的同时,也完成了一场对边缘群体的符号性屠杀。数据显示,事件发酵期间相关平台流量激增300%,举报量却下降40%。

——平台算法不仅没有成为真相的守护者,反而化身符号暴力的加速器——是流量的嗜血逻辑,新型的符号屠杀


热搜机制的本质暴力:

将人的痛苦转化为可消费的"娱乐产品"

用"震惊体"标题完成对事件的二次扭曲

通过标签化(#男扮女装诈骗#)强化刻板印象


数据背后的残酷真相

流量激增300% vs 举报下降40%的悖论:

说明多数人只愿围观不愿干预

平台设计的"愤怒-互动"正反馈循环

算法优先推送情绪化内容(愤怒内容传播速度是理性的6倍)


对边缘群体的三重暴力:

凝视暴力:千万双眼睛的集体审判

标签暴力:"变态""人妖"等污名化传播

记忆暴力:互联网永远的记忆刑期


第五部分:超越二元——重建性别的可能性

5.1 男性的解放之路


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性别表演性"理论指出出路:当男性开始表演脆弱时,性别的高墙就开始松动。当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表演脆弱、表演依赖、表演温柔时,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高墙终将崩塌——不是通过激烈的对抗,而是通过无数个微小表演创造的集体觉醒。

上海某男性情感沙龙的数据显示,参与情感表达的男性抑郁率下降27%。其中一位参与者所说:"当我第一次在兄弟面前流泪时,我们才真正成为了兄弟。"


5.2 女性上牌桌坐庄

当男性开始解构传统性别脚本时,女性同样需要突破无形的天花板——这不是简单的"男女角色互换",而是彻底重构权力分配的可能性。正如波伏娃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现在我们正见证着这种塑造过程的革命性转变。

当女性开始修建自己的厕所、设计自己的停车位、制定自己的商业规则时,她们不是在争取特权,而是在重构这个世界的底层代码——就像Linux系统之于Windows,不是改进,而是重写。 


END

当"爱丁堡"的城墙倒塌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废墟,而是一个更具可能性的新世界。当个体觉醒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制度性变革就成为必然。正如那位在男性沙龙流泪的兄弟所发现的:真正的解放,从来不是权力的简单转移,而是游戏规则的彻底革新。

当女性和男性都能自由地既坚强又脆弱,既理性又感性时,我们迎来的将不是一个"性别反转"的世界,而是一个"性别自由"的新大陆。


文中学术引用

[1] Connell R.W. Masculinitie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2] 鲍曼. 液态现代性[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3] 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3.
[4] 中国性学会. 2022年中国性教育现状白皮书[R]. 2022.

[5] 中国社科院《2023中国性别发展报告》

[6]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地区数字暴力研究》


注:本文50%以上由ChatGPT与DeepSeek生成,请注意甄别。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