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蠢为上文化10.1、圣人的嚼舌治国术——忌讳与杀机

弗语是
·
·
IPFS
【摘要】狗嚼舌头,是天性与满足;圣人嚼舌头,却被包装成“礼”。孔子口舌诛心,孟子磨牙假题,都把虚妄的话语变成耍流氓的工具。强者嚼舌头是教化,弱者嚼舌头就是妄议。所谓“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正揭穿了礼的真相:只许对下嚼舌头,不许对上嚼舌头。几千年来,嚼舌治国术发展到文字狱,把口舌变成绞索。也正因如此,华夏学术传统停滞不前,学者们蠢而坏,远远落后于西方文明。

中国人喜欢嚼舌头,因为嚼舌头,正是孔孟之道最高明的治国智慧。

一、狗的满足:自然与真实

狗嚼舌头,磨牙解馋,图个香味。

它满足自己,结果无非是口水与快感。

这种嚼舌头,真实无害,甚至带点可爱。

二、圣贤的包装:口舌变成礼

圣贤却把嚼舌头拔高为文明:

  • 孟子设“舜遇父难”,磨牙假题,空口成“仁”;

  • 孔子杀少正卯,不是因事,而是用口舌定罪,把想象当判决;

  • 后世定“妄议朝政”为大罪,把口舌当刑罚。

所谓“礼”,就是圣贤嚼舌头的包装。

孔子、孟子,都把虚妄的话语变成耍流氓的工具

三、权力的分界:谁能嚼,谁不能嚼

嚼舌头,从来不是平等的:

  • 强者对弱者嚼舌头,叫“训诫”,叫“传播礼仪”;

  • 弱者对强者嚼舌头,叫“妄议”,叫“乱臣逆党”。

圣贤只对下嚼舌头,绝不会对上嚼舌头。

正所谓:“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

从此,对下嚼舌头,叫“传礼”;

对上嚼舌头,叫“忌讳”。

四、嚼舌治国术:诛心、忌讳与冤案

嚼舌治国术,最大的优点,就是诛心杀人,排斥异己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只要掌握话语权,就能用“忌讳”治罪,百发百中。

古代有位州官名叫陈登,谁若在言语或文字里用了“登”字的同音字,就可能被判罪。于是流传下民谣: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嚼舌头的“智慧”,就是把口舌和文字变成无所不在的陷阱。

五、文字狱:嚼舌头礼仪的最高境界

当嚼舌头的逻辑被推演到极致,就成了文字狱

一个字音,一个偏旁,一个巧合,就足以成为“忌讳”;

一句诗文,一段谈话,就足以构成“大逆”。

这便是嚼舌头礼仪的最高境界:

  • 让人人自危,提心吊胆;

  • 让天下笔墨,尽为圣贤所用;

  • 让“忌讳”覆盖到呼吸和沉默。

所谓“礼”,最终变成悬在人们头顶的绞索。

六、文化反思:蠢与坏的学者

西方社会,科学与哲学齐头并进:科学解剖自然,哲学追问人类。

而华夏却被远远抛在后面。原因很简单:华夏学者研究的重点,从来不在探索真理,而在于排斥异己、诛心害人

  • 一句“妄议朝政”,就足以扼杀思想;

  • 一条“忌讳礼仪”,就足以定人死罪。

所谓“国学”,成了口舌的学问,不是建设性的思辨,而是毁灭性的标签。

在这样的传统中,学者们比拼的不是洞察,而是谁更会嚼舌头、定罪名

因此可以断言:

世上最蠢与坏的人群,正是华夏传统国学者。

他们把“嚼舌头”当学问,把“害人”当智慧,把“礼”当武器。

结果就是:华夏思想停滞几千年,被西方文明远远抛在身后。

七、结语

嚼舌头的治国智慧,就是把虚妄化为礼,把讳言化为制,把口舌化为杀机。

狗嚼舌头为香,圣贤嚼舌头为礼。

狗的口水无害,圣人的口水致命。

华夏为什么冤案众多,因为圣人治政不用律法与事实定罪,而是用口水定罪

——几千年来的“礼治”,就是靠嚼舌头撑起来的。

和狗学嚼舌头,会越来越馋;

和“四书五经”学嚼舌头,会越来越蠢,越来越坏。

——2025年9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