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忘不了:《無痛失戀》與愛的輪迴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無痛失戀》提醒我們,記憶不應被粗暴地刪除、封存,人心不應被冷酷地刷新、重啟;因為人生充滿一場又一場相遇,假如一味逃避痛苦,只會同時失去快樂,並像拒絕修正的頑固程序,重複犯錯。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黃紀真

失戀時最常聽見的話,不外乎「忘了吧」;忘了那個人,忘了那段時光,彷彿就能忘掉悲傷。記憶似是痛苦的根源,就算戀愛的點滴本身極其美好,在求不得的當下,甜美頓成苦澀。然而忘記的過程總是漫長的折磨,反反覆覆,讓人在捨不得與留不住之間搖擺。如果可以一鍵刪除,把舊情人帶給你的喜怒哀樂通通忘掉,變回相遇之前無憂無愁的自己,你會按下那個按鈕嗎?沒了記憶,也就真的不愛了嗎?

在經典科幻愛情電影《無痛失戀》(Eternal Sunshine of a Spotless Mind)(2004)裡,Jim Carrey飾演的Joel憂鬱靦腆,老實卻不木訥,內心敏感細膩;Kate Winslet飾演的Clementine活潑搞怪,桀驁任性,瘋狂又自由。看這兩人在火車上相識的幾分鐘對手戲,就知道後來的戀情是opposites attract的結果,也能預示衝突的頻發。

對於劇情的展開,想必失戀過的人多多少少都感同身受:對愛情的期望與現實有落差,累積失望爆發衝突,分手後從心碎中生出不甘和憤怒,又因為傷痛難以忍受,終將踏上漫長而痛苦的遺忘之路——但在現實中,這種遺忘是過渡式的,像揚起的塵埃慢慢沈澱;也是選擇性的,只淡化剮心的片段。電影的背景設定卻十分巧妙:一間生意火爆的忘情診所可以提供徹底清除記憶的服務,把人腦當電腦,前度愛人當癌細胞,一鍵刪除,無痛失戀。

於是,Joel在與Clementine爭吵後,還苦惱著怎樣和好,卻驟然得知Clementine已經消除了有關他的記憶,開開心心地開始了新戀情。他陷入不解與痛苦,然後一氣之下選擇了以眼還眼。代入想像一下,他當時的感受大抵是這樣的:你可以離開我,可以不再愛我,但不可以忘了我——如果你必須要走,至少我們共同擁有的記憶與感受是種斷不開的連結,我們將在過去裡永遠一起;若是連這虛幻的連結都失去,我就真的一無所有。

遺忘程序一旦開始就無法中斷和逆轉,Joel卻在腦內遊走這段戀情的美好回憶時後悔了。就這樣,他開始了一場浪漫的即興逃亡,帶著Clementine躲進一段段本不屬於她的場景和片段,想把她牢牢鑲嵌進自己整個人生,哪怕是最不堪回首的時刻。諷刺的是,那些本應在現實中戀愛時做到的事,譬如溫和地溝通、向愛人展露脆弱,Joel 通通只在拒絕遺忘的夢裡後知後覺地做到。

電影的最後,在腦海裡與自己和解,停止逃亡,忘記一切的Joel翌日醒來,卻再度在命運驅使下與Clementine重新相遇相愛,重複的場景終於揭示了電影精妙絕倫的時序結構,為故事賦予「命定之愛」濃重的宿命感。

記憶與成長

但電影其實不全是宿命愛情的科幻故事,更多是在叩問記憶與自我成長之間的關聯。

《與愛因斯坦月球漫步》(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2012)一書很有意思,明明在講超強記憶法,卻有整整一個章節寫〈世界上最健忘的人〉。一個總是樂呵呵的男人患有嚴重健忘症,只有半小時左右的短期記憶,既無法形成新記憶,也無法提取舊記憶。因為沒有長期記憶,他無法比較今天與昨天的感受,無法建立對於自我和身邊人的連貫敍事,於是也無法為妻子提供最基本的心靈依靠——對一個永遠在「現在」中輪迴的人,妻子完全沒有辦法觸及他的感受和思想,自然不可能與他建立任何有意義的親密關係。他只能依靠大腦和身體裡殘存的生活習慣來體驗世界,病態地「活在當下」,成為困在老朽肉身裡的彼得潘,永遠無憂無慮,卻也失去成長的可能。

這個患者的例子如同電影中忘情診所的技術一樣極端,卻在說明同一個道理:不加篩選的全盤忘記只會使人停滯不前,重蹈覆轍;所以患者會一遍遍寫下一樣的日記,而Joel也會一次次愛上一樣的人。

事實上,在歌頌記憶的世代,也許遺忘才是生命的真諦。思考即忘記,我們由此篩選出對自己重要的事物,才能認知世界以及自己在其中的定位。遺忘是內化的過程,當有關痛苦的記憶被慢慢溶解,被徹底感受,像雨水緩緩滲入泥土,才是在以一種健康的方式滋養靈魂。我們從中學會生命中不如人意的必然性和鍛鍊承受痛苦的韌性,和過去和解,為未來做準備。《無痛失戀》提醒我們,記憶不應被粗暴地刪除、封存,人心不應被冷酷地刷新、重啟;因為人生充滿一場又一場相遇,假如一味逃避痛苦,只會同時失去快樂,並像拒絕修正的頑固程序,重複犯錯。

當一個人離開你的生命,而你不得不接受,便唯有鄭重地選擇忘記,並為這個決定負責任,才能真正學習、療癒、成長。忘記應該像大掃除一樣,並不是一鼓腦兒扔掉所有物,而是仔細挑揀去留,重新規劃如何擺放或收藏捨不得的東西,同時去除負擔,重整旗鼓,成為更從容的人。

永恆輪迴的苦、樂、愛

雖說如此,Joel與Clementine舊情復熾,也未必是旁觀者清的觀眾能用一句「重蹈覆轍」蓋棺定論。

驟眼看來,Joel的愛情獨角戲確實有些自欺欺人——回憶是可以編造的,整場逃亡便是證據。他腦海裡的Clementine是自己具象化的留戀對象,所以才會特別美好,二人在夢裡合作無間,氣氛鬆弛,言語間是滿滿的諒解與耐性;但這一段終究只是他所提取記憶中美好的部分。撇除那一趟在腦海裡自編自導自演的浪漫逃亡,生死與共,Joel可以回歸現實的庸俗日常,改變自己並接受她的全部嗎?他腦海裡的Clementine說自己是一時衝動才去消除記憶,但其實這明顯是Joel自己犯的錯誤,只是在潛意識中投射到Clementine身上;也許現實中她是經過深思熟慮做的決定,而Joel打從心底不願意接受這個可能性。所有出於她口的感人台詞,都是他渴望聽到的,或者渴望說出口的。觀眾不由得懷疑:他真的了解這個女人,並準備好愛她的一切好與壞嗎?一廂情願的浪漫鬥爭,孤獨時才捨得鼓起的勇氣,對現實中的破碎愛情而言,意義其實不大。(題外話:電影開頭,Joel的內心獨白說自己不是個衝動的人,卻莫名翹班去蒙托克;後來才發現,原來他所有出乎意料的衝動,包括決定消除記憶,全都關於所愛的她,切合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裡所形容的「隱喻式的瘋狂」。)

但這對宿命戀人最後選擇雙雙輪迴,還是有種當局者迷的純粹;愛情最不含雜質的模樣,在成年人慣於權衡得失的世界裡尤為動人。

相愛從來都是一場永不停歇的考驗,至死方休。對於重修舊好,誰都不能斷言他們注定重蹈覆轍,因為有了深刻的記憶(哪怕部分虛構)就有成長的空間,體會過遺忘的不捨才會有愛下去的覺悟。同樣地,誰也不能斷言他們會幸福美滿,因為只靠感覺與衝動維持的關係難以長久。說到底,也許一路磕磕絆絆走過,快樂多於悲傷,期待多於失望,感恩多於遺憾,便是幸福。

電影尾聲,Joel面對Clementine「一切還是會重來」的消極質問,一句it’s ok看似不經腦子,但其實背後是釋懷的勇氣。沒有動人的海誓山盟,卻教人信服:既然試過忘記,又捨不得忘掉,那就努力排除萬難,哪怕面前是分分合合的輪迴。尼采說過,如果得知生活無論悲喜,將以同樣的時序同樣的方式永恆輪迴,我們仍然渴望一遍遍重來,那便是對自己命運的愛。忘記使Joel停滯不前,忘不了卻帶給他尼采式的超人意志,堅定他去愛的信念。因為愛,所以甘願把無論悲喜的記憶通通鎖進密封的沙漏,接受愛裡的庸俗與高尚,難堪與動人;不完美的兩個人,合成一份完整的愛,在一個不再空虛的世界裡,沿著無數既定軌跡變化流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最後那兩盤播放對彼此失望與憎惡的錄音帶,像命運垂憐這對有情人,送他們一個打破輪迴的契機:一場猝不及防、毫無顧忌的坦白。他們懷念完美麗,謾罵盡醜陋,還是選擇重新開始;我便願意相信,他們在這一次的輪迴裡,終會得到善終。

「無瑕的心靈永遠陽光明媚」

戲名引用了蒲柏的詩句,但修道院裡的阿伯拉與哀綠綺思尚且無法擺脫凡心,何況無心出家的我們。沒有誰的心靈可以真正一塵不染;本是紅塵中人,哪能不惹塵埃。哪怕Joel與Clementine刪乾淨記憶,還是因為身體的習慣或靈魂的渴望,冥冥之中重新邂逅相愛;無法被動忘記的我們,失戀後彷彿只能迷失在濛濛細雨。但無論是甘心輪迴還是超脫苦海,其實本質都是改變和前進。唯有直視痛苦,好好忘記,提煉回憶,才能安葬舊情,走進晴天。認真生活,專心忘記;終有一天,失戀的人也可以從容地欣賞陽光下飛舞的塵埃,微笑著邂逅下一個或上一個情人。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夢與書寫——評《同夢奇緣之夢》

〈黛玉笑了〉:捻花而笑的林黛玉

《不赦之罪》與「重蟹」——關於重量、罪愆與上帝

忘了,忘不了:《無痛失戀》與愛的輪迴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無痛失戀》提醒我們,記憶不應被粗暴地刪除、封存,人心不應被冷酷地刷新、重啟;因為人生充滿一場又一場相遇,假如一味逃避痛苦,只會同時失去快樂,並像拒絕修正的頑固程序,重複犯錯。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黃紀真

失戀時最常聽見的話,不外乎「忘了吧」;忘了那個人,忘了那段時光,彷彿就能忘掉悲傷。記憶似是痛苦的根源,就算戀愛的點滴本身極其美好,在求不得的當下,甜美頓成苦澀。然而忘記的過程總是漫長的折磨,反反覆覆,讓人在捨不得與留不住之間搖擺。如果可以一鍵刪除,把舊情人帶給你的喜怒哀樂通通忘掉,變回相遇之前無憂無愁的自己,你會按下那個按鈕嗎?沒了記憶,也就真的不愛了嗎?

在經典科幻愛情電影《無痛失戀》(Eternal Sunshine of a Spotless Mind)(2004)裡,Jim Carrey飾演的Joel憂鬱靦腆,老實卻不木訥,內心敏感細膩;Kate Winslet飾演的Clementine活潑搞怪,桀驁任性,瘋狂又自由。看這兩人在火車上相識的幾分鐘對手戲,就知道後來的戀情是opposites attract的結果,也能預示衝突的頻發。

對於劇情的展開,想必失戀過的人多多少少都感同身受:對愛情的期望與現實有落差,累積失望爆發衝突,分手後從心碎中生出不甘和憤怒,又因為傷痛難以忍受,終將踏上漫長而痛苦的遺忘之路——但在現實中,這種遺忘是過渡式的,像揚起的塵埃慢慢沈澱;也是選擇性的,只淡化剮心的片段。電影的背景設定卻十分巧妙:一間生意火爆的忘情診所可以提供徹底清除記憶的服務,把人腦當電腦,前度愛人當癌細胞,一鍵刪除,無痛失戀。

於是,Joel在與Clementine爭吵後,還苦惱著怎樣和好,卻驟然得知Clementine已經消除了有關他的記憶,開開心心地開始了新戀情。他陷入不解與痛苦,然後一氣之下選擇了以眼還眼。代入想像一下,他當時的感受大抵是這樣的:你可以離開我,可以不再愛我,但不可以忘了我——如果你必須要走,至少我們共同擁有的記憶與感受是種斷不開的連結,我們將在過去裡永遠一起;若是連這虛幻的連結都失去,我就真的一無所有。

遺忘程序一旦開始就無法中斷和逆轉,Joel卻在腦內遊走這段戀情的美好回憶時後悔了。就這樣,他開始了一場浪漫的即興逃亡,帶著Clementine躲進一段段本不屬於她的場景和片段,想把她牢牢鑲嵌進自己整個人生,哪怕是最不堪回首的時刻。諷刺的是,那些本應在現實中戀愛時做到的事,譬如溫和地溝通、向愛人展露脆弱,Joel 通通只在拒絕遺忘的夢裡後知後覺地做到。

電影的最後,在腦海裡與自己和解,停止逃亡,忘記一切的Joel翌日醒來,卻再度在命運驅使下與Clementine重新相遇相愛,重複的場景終於揭示了電影精妙絕倫的時序結構,為故事賦予「命定之愛」濃重的宿命感。

記憶與成長

但電影其實不全是宿命愛情的科幻故事,更多是在叩問記憶與自我成長之間的關聯。

《與愛因斯坦月球漫步》(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2012)一書很有意思,明明在講超強記憶法,卻有整整一個章節寫〈世界上最健忘的人〉。一個總是樂呵呵的男人患有嚴重健忘症,只有半小時左右的短期記憶,既無法形成新記憶,也無法提取舊記憶。因為沒有長期記憶,他無法比較今天與昨天的感受,無法建立對於自我和身邊人的連貫敍事,於是也無法為妻子提供最基本的心靈依靠——對一個永遠在「現在」中輪迴的人,妻子完全沒有辦法觸及他的感受和思想,自然不可能與他建立任何有意義的親密關係。他只能依靠大腦和身體裡殘存的生活習慣來體驗世界,病態地「活在當下」,成為困在老朽肉身裡的彼得潘,永遠無憂無慮,卻也失去成長的可能。

這個患者的例子如同電影中忘情診所的技術一樣極端,卻在說明同一個道理:不加篩選的全盤忘記只會使人停滯不前,重蹈覆轍;所以患者會一遍遍寫下一樣的日記,而Joel也會一次次愛上一樣的人。

事實上,在歌頌記憶的世代,也許遺忘才是生命的真諦。思考即忘記,我們由此篩選出對自己重要的事物,才能認知世界以及自己在其中的定位。遺忘是內化的過程,當有關痛苦的記憶被慢慢溶解,被徹底感受,像雨水緩緩滲入泥土,才是在以一種健康的方式滋養靈魂。我們從中學會生命中不如人意的必然性和鍛鍊承受痛苦的韌性,和過去和解,為未來做準備。《無痛失戀》提醒我們,記憶不應被粗暴地刪除、封存,人心不應被冷酷地刷新、重啟;因為人生充滿一場又一場相遇,假如一味逃避痛苦,只會同時失去快樂,並像拒絕修正的頑固程序,重複犯錯。

當一個人離開你的生命,而你不得不接受,便唯有鄭重地選擇忘記,並為這個決定負責任,才能真正學習、療癒、成長。忘記應該像大掃除一樣,並不是一鼓腦兒扔掉所有物,而是仔細挑揀去留,重新規劃如何擺放或收藏捨不得的東西,同時去除負擔,重整旗鼓,成為更從容的人。

永恆輪迴的苦、樂、愛

雖說如此,Joel與Clementine舊情復熾,也未必是旁觀者清的觀眾能用一句「重蹈覆轍」蓋棺定論。

驟眼看來,Joel的愛情獨角戲確實有些自欺欺人——回憶是可以編造的,整場逃亡便是證據。他腦海裡的Clementine是自己具象化的留戀對象,所以才會特別美好,二人在夢裡合作無間,氣氛鬆弛,言語間是滿滿的諒解與耐性;但這一段終究只是他所提取記憶中美好的部分。撇除那一趟在腦海裡自編自導自演的浪漫逃亡,生死與共,Joel可以回歸現實的庸俗日常,改變自己並接受她的全部嗎?他腦海裡的Clementine說自己是一時衝動才去消除記憶,但其實這明顯是Joel自己犯的錯誤,只是在潛意識中投射到Clementine身上;也許現實中她是經過深思熟慮做的決定,而Joel打從心底不願意接受這個可能性。所有出於她口的感人台詞,都是他渴望聽到的,或者渴望說出口的。觀眾不由得懷疑:他真的了解這個女人,並準備好愛她的一切好與壞嗎?一廂情願的浪漫鬥爭,孤獨時才捨得鼓起的勇氣,對現實中的破碎愛情而言,意義其實不大。(題外話:電影開頭,Joel的內心獨白說自己不是個衝動的人,卻莫名翹班去蒙托克;後來才發現,原來他所有出乎意料的衝動,包括決定消除記憶,全都關於所愛的她,切合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裡所形容的「隱喻式的瘋狂」。)

但這對宿命戀人最後選擇雙雙輪迴,還是有種當局者迷的純粹;愛情最不含雜質的模樣,在成年人慣於權衡得失的世界裡尤為動人。

相愛從來都是一場永不停歇的考驗,至死方休。對於重修舊好,誰都不能斷言他們注定重蹈覆轍,因為有了深刻的記憶(哪怕部分虛構)就有成長的空間,體會過遺忘的不捨才會有愛下去的覺悟。同樣地,誰也不能斷言他們會幸福美滿,因為只靠感覺與衝動維持的關係難以長久。說到底,也許一路磕磕絆絆走過,快樂多於悲傷,期待多於失望,感恩多於遺憾,便是幸福。

電影尾聲,Joel面對Clementine「一切還是會重來」的消極質問,一句it’s ok看似不經腦子,但其實背後是釋懷的勇氣。沒有動人的海誓山盟,卻教人信服:既然試過忘記,又捨不得忘掉,那就努力排除萬難,哪怕面前是分分合合的輪迴。尼采說過,如果得知生活無論悲喜,將以同樣的時序同樣的方式永恆輪迴,我們仍然渴望一遍遍重來,那便是對自己命運的愛。忘記使Joel停滯不前,忘不了卻帶給他尼采式的超人意志,堅定他去愛的信念。因為愛,所以甘願把無論悲喜的記憶通通鎖進密封的沙漏,接受愛裡的庸俗與高尚,難堪與動人;不完美的兩個人,合成一份完整的愛,在一個不再空虛的世界裡,沿著無數既定軌跡變化流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最後那兩盤播放對彼此失望與憎惡的錄音帶,像命運垂憐這對有情人,送他們一個打破輪迴的契機:一場猝不及防、毫無顧忌的坦白。他們懷念完美麗,謾罵盡醜陋,還是選擇重新開始;我便願意相信,他們在這一次的輪迴裡,終會得到善終。

「無瑕的心靈永遠陽光明媚」

戲名引用了蒲柏的詩句,但修道院裡的阿伯拉與哀綠綺思尚且無法擺脫凡心,何況無心出家的我們。沒有誰的心靈可以真正一塵不染;本是紅塵中人,哪能不惹塵埃。哪怕Joel與Clementine刪乾淨記憶,還是因為身體的習慣或靈魂的渴望,冥冥之中重新邂逅相愛;無法被動忘記的我們,失戀後彷彿只能迷失在濛濛細雨。但無論是甘心輪迴還是超脫苦海,其實本質都是改變和前進。唯有直視痛苦,好好忘記,提煉回憶,才能安葬舊情,走進晴天。認真生活,專心忘記;終有一天,失戀的人也可以從容地欣賞陽光下飛舞的塵埃,微笑著邂逅下一個或上一個情人。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