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我語」系列--誰的欲望?
一直對於人的「欲望」感到好奇,為何欲望總是永無止境,難以滿足?
直到研究了拉岡,他所描述的欲望在語言中的「異化」,那個永遠失落、無法真正獲得的、欲望的源頭--「客體 a」,導致欲望無法滿足。
我滿意這樣的詮釋,但是這樣的理解卻造成我動力低落的問題。
如果欲望總是不能滿足,甚至如拉岡說的--「主體的欲望,是大他者的欲望」,以我潛藏的反骨特質,是不願意屈就於他者的欲望的。
他說我們要「穿越幻象」,分析「想像」企圖去遮蔽的裂縫,才能儘可能接近自己真正欲望--拉岡說「別在欲望上屈服」。
這談何容易!也讓人在想要依據欲望行動時,感到遲疑這是誰的欲望,甚至無法欲望。
然後我又想到:他者的欲望有什麼不好?需要這麼嚴格區分主體與他者的欲望嗎?
這時候開始接觸到德勒茲,他的「根莖」思想,把主體看作是一個「節點」,各式各樣的「力」通過「我」這個節點,重新「組裝」後,再「創造」出新的「力」,不用去管哪些是真正屬於主體的。這時候「自我」並沒有消失,它還是一個點,但這時它是「整個網絡」裡的一個節點。
這個「節點」的想法很接近我上一篇提到的「量子自我」,不去確定自我是什麼,而是輸入光線後觀察它所產生的干涉圖案,重點是去「創造」新的圖案。
突然感覺,「量子自我」的概念也很像 AI 裡函數的「黑盒子」,你無法知道它怎麼運作的,只能去操作他輸出你要的結果。
但是「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又涉及了「主體」與「欲望」的問題,看似成了「雞生蛋、蛋生雞」,但我認為這恰恰是拉岡「絕對否定性裂縫」的真義:問題不在於裂縫無法填補,而是試圖用各種方式「否認」裂縫的存在,這才是「症狀」的根源。
於是我對於自己內在長期的一種無法描述的不舒服感受有了一點頭緒。那就像是不斷地試圖填補一個裂縫,既填補不了,又無法不看它。而原來我很想要消除的不舒服感受,可能正是我真正的欲望追求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而既然不必去消除它,就不用把痛苦視為一個需要去解決的問題,可以真正去行動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