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只工作,不上班》的作者,重新回去上班了吗?

林安
·
·
IPFS
《只工作,不上班》是我在2019年出版的第一本书,记录了20名自由职业者辞职后以自由职业为生的真实生活。前几年,原本小众冷门的数字游民概念也在国内突然爆火,裸辞和旅居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离职的年轻人,都纷纷开始体验起“候鸟式”的多城旅居生活……

今天聊一个我想聊很久的话题:当初写《只工作,不上班》这本书的作者,重新回去上班了吗?

《只工作,不上班》是我在2019年出版的第一本书,记录了20名自由职业者辞职后以自由职业为生的真实生活。

我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只工作,不上班”还是一句冷门的话,不像今天,随便打开哪个社交媒体,就会发现无数裸辞的人把它当作口号,也有很多自由职业者会把这六个字作为自媒体内容的标题和标签。

当然,如果说“只工作,不上班”的热门跟我有关就太自大了,我只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非常幸运地踩上了这波热点,目睹了跨越疫情前后的这7年时间里,中国乃至全球的工作模式,经历了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开始远程工作;大厂神话开始破灭,裁员、资本遇冷、经济下行;就业市场的持续低迷让年轻人从追求工作自由主义、厌恶铁饭碗到再次渴望获得体制内的“稳定”。

前几年,原本小众冷门的数字游民概念也在国内突然爆火,裸辞和旅居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离职的年轻人,都纷纷开始体验起“候鸟式”的多城旅居生活……

这几年,我的职业和生活也经历了起起伏伏。也许《只工作,不上班》的内容放到今天再看已经有点过时,但直到今天,我还会时不时收到新读者的留言,分享他们对自由职业的渴望和当下的困境。

所以今天这期内容,我想以一个8年来一直在践行“只工作,不上班”生活方式的自由职业者身份,聊一聊这八年时间里,我为什么没有再回去上班,以及未来还会不会重返职场。


不上班是一种取舍,上班也是

自由职业大概第5年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位读者的私信,大意是看完《只工作,不上班》,看到我还在以自由职业的状态生活着,受到了鼓舞。

“林安,你就是我们还在上班的人的希望啊,如果有一天你重新回去上班了,我们的希望就破灭了。”

说实话,当时看到这句话时,我感受到了一丝压力,也开始思考“如果我重新回去上班,意味着什么”。

后来的几年,这句话像紧箍咒一样一直箍在我脑门上,每当我产生想回去上班的念头时,就会想起这句话。对于那时的我而言,重返职场似乎是对自由职业的一种“背叛”,亦或是某种失败的象征。但真的如此吗?

关于工作和上班的关系,我一开始觉得它们是对立的:工作是为自己,上班是为公司;工作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上班只是金钱交易;工作给人带来满足感,上班让人失去自由……

这一系列对比背后,有着非常多的高低之分。这是那个阶段的我对“上班”和“工作”的价值评判,也有我自身视野的局限性在里面——这也是为什么我会产生“重返职场代表失败”的心理暗示。

说实话,在自由职业发展遇到瓶颈时,在长时间一个人独处状态不好时,在看见其他人上班工资更高、福利更好时,我也产生过“不然再去找个班上上”的想法。

但我没有真的付诸行动去找工作,一方面是因为“还没有走到山穷水路的地步”,另一方面是“不舍得放弃不用按照社会时钟去生活”的这份自由。最后是有一些“包袱”在里面,希望自己能一直屹立在自由职业这个领域的山头。

因此我放弃了职场稳定的工资、福利和社交圈,选择忍受自由职业的不稳定、无福利和孤独感。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取舍问题,你更能忍受哪边,就会一直待在哪边。我替大家试过了,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完美工作。


人要热爱工作,是一场资本骗局?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自由职业一段时间后重发职场呢?

一类是没有稳定收入也没有足够存款积蓄的人,这种人是大多数,因为并非所有传统职场技能都能迁移到个体身上养活自己。

第二类是有收入,但无法忍受生活、工作融为一体,也无法忍受与主流社会长期脱节的人。

我也是最近才意识到,有的人就是希望工作和生活严格区分,一旦回到家就完全摒弃工作脑,全身心沉浸在生活里。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适度工作,活出不被职业定义的人生》,里面提到公司员工可以分为两类“整合者”“分离者”。“整合者”不介意模糊工作与家庭的界限,“分离者”则强烈希望将工作与个人生活分开。

早些年在职场的时候,大多数人会被公司灌输成“整合者”,特别是互联网起步的那些年,你会发现很多公司都会把工作环境布置得很温馨、应有尽有。除了工作区域外还有健身房、餐厅、桌球娱乐区,甚至还有可以午睡的休息室。

公司的福利包括:晚上7点后下班包晚餐,10点后下班打车费报销等等,企业文化也倡导员工和团队、老板宛如朋友家人,时不时组织团建、聚餐,扁平化管理。

以前视为企业福利的这些东西,现在再看,全是“资本为了模糊工作与生活边界”为你设下的温柔陷阱。因为这些福利只会让你心甘情愿地加长工作时间,渐渐地,工作成为了人生的全部。

自由职业以后,我把这套习惯带到了生活中,才发现当没有老板和办公室后,家成了那个24小时办公室,而自己则成了那个剥削员工最厉害的老板。但早些年我不以为然,甚至因这种自我剥削而沾沾自喜。

直到这几年才开始意识到:生活与工作完全融为一体,剥夺的是我对工作之外一切闲暇时光的热情。

我不仅渐渐丧失了享受闲暇的能力,还把工作视为人生中一切价值意义感的来源。一旦生活中没有了工作,整个人就会陷入虚无之中,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的锚点和坐标。

但,工作真的是那么崇高的事情吗?崇高到理应占据我们每天8小时甚至以上的时间吗?

“只工作,不上班”8年后,我对“工作的意义”重新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好像一直以来,我们都过度美化了工作的价值,而忘记了无论上班还是工作,最初就只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劳作。古代人工作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有更多时间不工作,去生活。


重构人生价值排序

最近我一直在说,今年是我自由职业8年来过得最舒服的一年。我开始学习在生活和工作之间设立边界,并重新分配了“工作”和“生活”的比重。第一次,我的工作时间都是围绕生活目标安排的。

我承认这种改变搭建在前几年辛劳工作攒下的物质基础上,这也许是一种所谓的“特权”。但我也是有生存压力的普通人,距离“财务自由”还有很远的距离。我身边不乏收入比我高,资产比我多,家庭背景也比我优渥的朋友还在拼命卷工作。

这背后是一个价值排序和取舍的问题。我选择过一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适度工作”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的代价是舍弃更多的收入和工作机会,但我希望“生活”才是人生中的主角。

《适度工作》这本书提到:现在,全球各地,不同收入阶层的人,都在进行各自的“降低收入优先级”实验,日本有一群被称为“适可而止族”的年轻人,发起了一场通过避免升职来减少压力、增加空闲时间的文化运动。

Reddit上还有一个“去工作化”的社区,探索不以工作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成员已经超过200万人。

在推动“少点工作的世界”这件事上,北欧一直是先锋。2015-2019年冰岛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做四休三实验”,实验的结果是反直觉的:在各个行业,工作产出不仅没有下降,生产力甚至有所提高。

关于这一点,其实自由职业者就可以自己做个实验:挑一天工作8小时,不安排工作之外的其他休闲活动。再挑一天只工作4小时,剩下的4小时安排运动、娱乐或者社交。对比之后会发现,4小时的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一天结束后,整体的愉悦度也更高。

我今年就会把每周的娱乐运动时间都提前固定下来,再根据这些时间去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为了能按时去运动和放松,我会在工作时间内更加集中精力。

另外,今年我也把工作区域和放松区域做了更加严格的区分,工作基本在外面进行,这样就可以做到回家的时候不把工作脑带回去,尽量让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变清晰。


-

最后再聊一下我现在对“重返职场”的看法。

我一直觉得并非每个人都适合自由职业,就像很多人不适合职场一样。但是通过这些年的观察,我也发现很多人确实需要职场这个稳定的环境作为锚点,去构建自己的生活节律。代价就是为了获得社会角色的稳定,他们必须忍受职场中种种不稳定带来的伤害。比如人事变动、公司政策变动和项目变动带来的诸多弊端等等。

那些把人生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都跟职业身份绑定在一起的人,很容易在这些变动中受伤。一旦职场发展不顺,蔓延到整个生活的质量都大打折扣。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其实需要建立工作以外更多维的身份。你不仅是一个员工、自由职业者或者创业者,也可以是一个跑者、爵士爱好者、写作者、旅行者或者妈妈、爸爸、伴侣、社区义工等等角色。

把时间和精力分散到更多地方,才有更多对冲人生不确定风险的能力与勇气。

也因此,我并不排斥重返职场再次成为一名“员工”,只要我清楚知道:这只是一份工作,我做它的目的是什么,它能满足我哪些需求,我和公司各取所需就行。

——因为工作之外,还有更丰富的生活在等着我。

2019年,在《只工作,不上班》的结尾我说:希望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发自内心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真正实现只工作,不上班。

现在我却想说:不热爱工作也可以的,爱好没有办法变成职业也没关系。

毕竟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工作无法给你带来价值和快乐,那就去生活里寻找吧,你的人生在其他地方,一样可以绚烂绽放。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30+留学海外生存策略之——时刻保持主体性

🇩🇪落地柏林第一周,丝滑开启学生模式

第一批做自由职业、数字游民的人,已经从互联网隐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