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與留,建立秩序
最近在讀詩,進入主題之前,依然分享一首:
盡你所能(1913)卡瓦菲斯,黃燦然譯
如果你不能把生活安排得像你希望的,
起碼也該盡你所能
不要跟這世界接觸太多
不要參加太多的活動和談話
以免降低它。
盡量不要降低它,不要拖著它,
帶著它到處招搖,不要老讓它
陷入每天的社交和宴會的蠢行里,
以致最後變得像個沈悶的食客。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各種「關係」獲得了最初的自我,
家庭關係,同學、師生關係、同事關係、親子關系 等等 ....
人最初在關係中才能對照自己的存在,再通過擺脫各種關係的投射,才能獲得完整的自我,持續升華的自我。
在做一項「源頭洞察力」練習與梳理的時候,經歷的過程有看 (觀照)、穿過它或讓萬物穿過自己,第三是越過它或放下。
有人寫道:“ 時至今日,我早已知道大學期間的創傷是怎麽回事。
坦率講,我想我並沒有完全穿過它。因為我依然悔恨當年的自己是那麽軟弱、脆弱與迷茫,導致虛度了四年人生的精華時光。
悔恨,這依然是我的待修課題。”
我回覆:看到、觀察、感受到它,也是很好的源頭洞察力了。
人生路漫漫,真實的生活里沒有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我們大多人終其在日子里不停地重複與不斷地各種練習的道路上。
@橙皮 在《離開,進入一種搖晃》寫道:
他拿起了一樣的畫筆,每天的軌跡沒什麽異樣,但一切又確實不同了。
我也想起了胡適之那句名言:怕什麽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挺開心在我重複練習著:重複與練習,有人遙空分享ta的經歷和一個故事
今年春节之后,我开始了真正的更新。重新学习如何思考、如何阅读、如何提问。也从日常的习惯开始,给自己设计了很多挑战。
目前也有了一些进展:比如,日常可以做到每天60个俯卧撑,不断更新和迭代日常记录、思考和表达的结构和路径,更新信息接收和信息处理的方式。有时候行为上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区别,我在内心里却知道,一切已经全然不同。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一位多年模仿梵高画作的一位画匠。有一天他终于到访荷兰,看见了真迹。重回画室之后,他开始尝试画自己的作品。他拿起了一样的画笔,每天的轨迹没什么异样,但一切又确实不同了。
過日子仍然是重複著與不放棄、不間斷的練習。
有人說:這是閒的。
但如果不是這種閒; 另一面可能是匆忙與混亂了(想起最近網路的:匆匆忙忙.....沒出息)
想了想,無論生活閒與忙,都需要「秩序」。
於是想起了第七天的主題,寫下一件你重新允許自己去做、去想、去成為的事,這屬於你的一個新秩序。
無論新舊、閒忙,總之,是需要秩序的。
最後,主題的流與留。其實當今流變的世界,串流媒體紛紛擾擾
通通滑過去、刷過去。關上屏幕,幾乎什麽都不記得了,沒有留下
時間依然過去了,你覺得飛逝
匆忙、混亂與慌張。現代的人啊,也確實挺沒出息的
如果受制于世界的流變而慌張,串流媒體的紛擾而匆忙。
建立秩序,不想當傀儡或扯線公仔。
那雙無形的手,你有看到、感受到嗎?
最近在讀詩:
起碼也該盡你所能
不要跟這世界接觸太多
不要參加太多的活動和談話
以免降低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