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蠢为上文化1:一仁王天下——孟子式治国的笑话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孟子的“王道仁政”设想,是把天下的治乱寄托在一位“仁王”的德行上。只要君主心怀仁义,天下自然归附——这是孟子在梁惠王、齐宣王面前反复兜售的政治空话。然而,所谓“仁”并非普遍的关爱,而是尊卑有序的幻象。现实中,梁王敷衍,齐王冷遇,宋王偃试行“仁政”更把国家葬送。孟子式治国,不仅是书呆子的幻想,更是祸国的笑话。

一、孟子的设想:一仁王天下

在《孟子》中,最响亮的一句口号便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的逻辑极其简单:

  • 天下百姓渴望仁政;

  • 只要君主施行仁政,民心必然归附;

  • 君主因此称王,天下自然太平。

换句话说,孟子描绘的蓝图就是:一位仁王在上,四海皆归心。

二、仁的真相:尊卑有序

孟子口口声声讲“仁”,但他的“仁”并不是平等的博爱,而是等级秩序的润滑剂。

1.仁是分等级的

  • 君仁于臣,臣必须忠;

  • 父仁于子,子必须孝;

  • 长仁于幼,幼必须顺。

这不是普遍之爱,而是上施下受的单向度关系。

2.仁的实质是“序”

孟子的“仁”永远与“礼”并行,而“礼”的核心就是等级与序列。所谓“仁”,实际上就是尊卑有序的另一种说法。

3.仁是秩序的维系

孟子强调“君仁则臣忠,父慈则子孝”。意思是:

  • 上位者只要施一点“仁”,下位者就必须报以全部的顺从。

所谓“仁政”,就是让尊卑关系披上温情外衣,延续旧有秩序。

👉 归根结底,孟子的仁政并不是解放民,而是让民在“被仁”的幻象中心甘情愿地接受等级压迫。

三、现实的荒唐:仁王救不了国

当孟子带着弟子奔走梁、齐、滕、宋诸国时,他的“仁政学说”屡屡碰壁。

  • 梁惠王:孟子劝他舍利从义,王只是点头敷衍。

  • 齐宣王:孟子说他若行仁政,就能霸天下。齐王听得一乐,转头继续用兵打仗。

  • 滕文公:采纳了孟子的“三年之丧”,结局失联。

  • 宋王偃:最荒唐的一幕。他真试图行仁政,结果财政空虚、国力衰竭,王恼羞成怒,转而暴政,甚至“蚩天射地”,最终国祚灭亡。

事实证明:一个“仁王”的幻想,不仅救不了国家,还可能直接送国赴死。

四、害王与误国:仁政成笑话

孟子最大的害处,并非无人听他,而是有人真信了他。

  • 他让国君误以为喊几句仁义口号,就能收买人心、稳固江山;

  • 他让宋王偃沉迷虚账,以为仁政就是富国,结果把国家推向毁灭;

  • 他让后世无数学者坚信“圣王救世”,而不去直面制度、生产与兵力的现实问题。

于是,孟子的仁政不是“良药”,而是“毒鸡汤”:它让君王误国,让民空等,让学者得利。

五、结语

孟子的治国方案,说到底,就是“一仁王天下”的笑话。书呆子画的蓝图,看似温润,实则空洞。最终受害的,是信以为真的国君与民。

👉 “一仁王天下”,是孟子政治幻想的最大荒唐;笑话虽出自书呆子,却祸害千年。

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宣扬伟人、盼望伟人,正是因为孟子在国人头脑中种下了两枚毒蛊:

一是“蠢蛊”,让人愚而不自知;

二是“奴蛊”,让人跪而不自觉。

——2025年8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