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只用健康來定義老年: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也能活得很有故事
我從來不覺得老了坐著輪椅就代表「不行」。
我常常有一個畫面浮現在腦海:白髮蒼蒼的我,坐在輪椅上,身邊圍著一群幼稚園的小朋友。他們一邊吃著點心,一邊好奇地問我:「你真的搭過郵輪嗎?」「你真的在巴黎唸過書嗎?」「你為什麼不怕生病?」
他們眼神發亮,而我也被他們的笑聲照亮。
我雖然無法奔跑,但我依然可以帶著他們,在想像與故事中旅行。我身體慢下來了,但我與世界的連結沒有停下來。
為什麼我們對「老年」的想像這麼單一?
這些年,越來越多媒體與社群強調「健康老化」,看起來像是社會對長者更友善、更關心了。
但我常常覺得,這樣的「友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種隱形標準:
✔ 還能跑步、✔ 還能打羽球、✔ 還會跳探戈、✔ 太極拳打得有勁……才叫「成功的老年」。
彷彿你老了還能像年輕人一樣活動,就是一種勝利。
那請問,那些身體機能退化的人呢?那些像我這樣,小腦萎縮、從小內耳沒發育好的人呢?我們注定在這個遊戲中「輸得徹底」嗎?
把「健康」當作唯一標準,其實是一種溫柔的歧視
如果我們只用健康來衡量老年的價值,其實就是在說:
「如果你不夠健康,你就比較不值得活著。」
我們當然都希望健康,但健康是資源,不是人的價值。
它不是你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的東西,它也不該成為被尊重、被傾聽、被愛的前提。
當我們只讚美那些「不像老人的老人」,我們就錯過了許多真正動人的老年樣貌。
老年的價值,不在於能不能跑,而在於還能不能「連結」
老年,其實是一種轉變——
從拼命做事,到慢慢說話;
從忙著向前衝,到回頭整理人生。
這不代表你失去價值,反而是一種內在價值的成熟。你開始有時間,有視角,有厚度,可以做一個講故事的人、一個說真話的人、一個承接他人情緒與記憶的人。
即使坐在輪椅上、即使每天要吃好幾種藥、即使行動不便,你依然可以:
分享你的故事,成為孩子眼中的世界地圖
傳遞你的智慧,幫助年輕人面對生活的混亂
保留那些別人遺忘的歷史與文化
用眼神和笑容,陪伴那些曾經陪你長大的人
這些都不是「健康數據」能量化的東西,但卻是真正的生活品質。
我想要的老年,不是「像沒老一樣」,而是「老得剛剛好」
我不怕未來的自己坐上輪椅。
我怕的是,那時候沒有人願意停下來聽我說一句話,怕的是社會把我當作一個「功能已退」的存在。
我想要的老年,是:
被需要,而不是只是被照顧
被傾聽,而不是被催促
被看見,而不是被收起來
我可以不再上班、不再旅行、不再學習新技能,但我依然可以活出一種溫柔的影響力,一種不喧嘩卻充滿溫度的存在。
讓我們重新定義什麼是「活得好」
我們是不是該停下來問問自己:
到底什麼才叫「活得好」?
是能跳幾下?跑幾圈?還是活得像自己?
我相信,真正有品質的生活,不只是一具健康的身體,而是:
有話可說,也有人想聽
有事可做,也有人等你
有價值被看見,也有遺憾被容許
有自己的節奏,而不是永遠追趕別人的步調
結語:當我坐在輪椅上,請你不要問我「還能不能走」
請你問我:「最近過得怎麼樣?你有沒有什麼故事可以說?」
只要我還能說故事,還有人願意聽,
我就還在走路,只是換了一種方式;
我就還在生活,只是節奏慢一點;
我就還在連結,只是比年輕時更深一點。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